辞名让利的“淡泊精神”
军旅作家朱苏进曾这样描写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们,“差不多都是被苦难所逼,被迫扯起战旗,投奔共产党闹革命,他们是别无选择而后成大器。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求生,而不是为了出仕为将才慨然从戎的。”
资料图:粟裕
粟裕对地位、名利、荣誉、权力,一向不感兴趣,看得淡如水。
1945年10月,中央曾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再三恳请中央,自己担任副职。
1948年5月,陈毅调中原工作时,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华野离不开陈军长”,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资料图: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右)与粟裕(左)的合影。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毛主席曾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周恩来说粟裕已上书坚决请求辞帅,毛泽东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不为个人前途命运而战,不为功名利禄而战,粟裕一生仅为人民而战,他辞让名利,但从未辞让过责任。
资料图:1978年,粟裕在宁冈。
古语云:“纵有粮仓万担,不过日黍三餐;纵有广厦三千,不过夜寐一床。”以这种态度对待名利,可谓参透人生。
一个人如果虚荣心太强,把名利看得过重,反而会弄巧成拙,竹篮打水一场空。
西晋时曾率军灭吴的大将军杜预,生怕后人不知道他的功劳,生前请人为自己刻了两座载有他文功武绩的功名碑,一座立于岘山之巅,一座沉于汉水之底。
他想的是,哪怕将来发生天塌地陷,沧海桑田,高山与江底互换位置,总会有一座碑石存留于世,为自己扬名。没想到适得其反,此举却成了他道德上的污点,沦为后人的谈资笑料。
老一辈革命家重事业、淡名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不求当大官、只求做大事。今天,当我们面对个人荣誉得失时,也应多点这种“淡泊”的心态。
学习粟裕,怀念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