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抱歉,严肃才是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钱宗阳责任编辑:董玥
2018-02-02 15:02

网上流传的恶搞《黄河大合唱》视频截图

近日,某单位年会上恶搞“十大抗战歌曲”之《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表演者夸张搞怪的表情和搔首弄姿的动作引得台下哄笑,却引得网友愤怒。

这不是《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躺枪,更不是经典作品第一次被恶搞。2006年,电影《闪闪的红星》被网友恶搞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做明星梦;甚至连国歌也曾“中枪”,2007年,网上流传“国歌被改成股歌”的消息,歌词被篡改为“起来,还没开户的人们”,严重损害国歌尊严。

网上流传的“国歌被改成股歌”

经典何以屡屡被恶搞?这与当下泛娱乐化的文化倾向不无关系。越是经典,人们也就越是熟悉。一些人把恶搞的靶子打向经典,无非是想通过巨大的反差获得更多笑点和关注,以至于某电视节目中嘉宾宋某某在点评一个恶搞节目时曾妄言:“我真的觉得太需要拿一些严肃的东西来调侃,我们缺这个,其实没有什么不可以调侃的,非常好玩。”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严肃不是经典的本来面目,是我们对待经典的应有态度。1939年3月,为了完成《黄河大合唱》作曲,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孔简陋土窑里连写6天6夜。在后来的首演中,由于延安条件艰苦缺乐器,甚至用上了口琴、木鱼、煤油桶,为了模拟呼啸奔腾的黄河浪涛,还有人在腰上系上大号搪瓷缸,把20多个勺子放进缸子里使劲地摇。就是这样一个在简陋中诞生的作品,却迸发出了号召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磅礴力量。穿越历史的天空,《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坐标,它用音符和旋律承载着艰苦卓绝的抗争历史,用呐喊和嘶吼彰显着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戏谑这部经典,就是戏谑那段历史,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无知轻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