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第一蓝军旅:我愿你踩着我的肩背,高举胜利的旗帜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伟帅 发布:2018-01-11 09:16:1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红蓝对抗演习中,蓝军旅某营指挥员正在借着马灯部署作战任务。陆学权

三、“什么是创新?就是拿破仑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

推开门的一刹那,我与屋里的人对视,彼此都愣在了原地——

这里是蓝军旅某机步营的研训室。屋里的人大概没有想到会有记者“夜袭中军帐”;我也没有想到,已经过了晚上十点,这里竟然还在开战法研讨会,何况这个营部是我随便挑的。

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八、九个人正围在地图桌前。他们中有干部,有士官,甚至还有列兵。环顾四周,发现这间小小的研训室里,地图、沙盘、投影仪等一应俱全。

营教导员杨世伟站在人群当中,两只棉手套一高一低地吊在胸前。他的头发有些蓬乱,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专注。我推门时,他手里的长杆正指着一处高地。这处高地,将是三天后他们的主阵地,他们的对手是现在与他们相隔不过200米的另一个营。

此时此刻,杨世伟正带着大家研究怎么“让‘敌人’进入埋伏圈”。这已经是他们“大战之前”,挑灯夜战的第三个晚上了。

从营部出来,我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夜空。因为没有灯火,夜空的每颗星都看得真切。回头透过窗户再看看那间研训室,发现那名年轻的列兵正在发言。

同行的干事告诉我,这样的研训室,这样的热烈讨论,在蓝军旅不是什么新鲜事。每个营部,甚至是每个连部,都有一个专门的房间供官兵们研究打仗。在这人人都想“猫冬”的寒夜尚且如此,只是一场单位内部的小型对抗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每年的“跨越”系列演习开始之前,这一个个小房间里该是怎样一幅热烈的画面。

难怪有人这么讲,朱日和对于军人来说只有一个季节——“打仗季”。

追溯源头,营连战法研究室其实是另一个地方的微缩版。这个地方,就是蓝军研训中心。那些让红军部队意想不到、吃尽苦头的战法训法都来源于此地。

曾两次参加过利比里亚维和任务的徐武韬,是蓝军研训中心的元老。见到他时,他正在翻译一本资料。回忆起建立蓝军研训中心的场景,徐武韬感慨颇多:“刚接到任务时,我们连一页资料都没有。电脑一开,除了系统文件,连C盘都是空的。”

从零起步,异常艰难。从总部机关到军队院校,从自己的战友到院校的教授,全国各地都留下了徐武韬和战友们的足印。2013年夏天,来自军内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蓝军旅。当他们看到会议室里整齐摆放的大纲、配套教材等7大类研究成果时,惊叹不已。一位将军翻看着徐武韬和战友们自主研究编写的教材,感叹到:“一个旅级单位,没有专业人才,在环境如此艰苦、演训任务这么繁重的情况下,研究出这么多成果,真是不简单!”

趟过了这条连“石头”都少有的“河”,徐武韬和战友们其实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徐武韬爱人在北京工作,每次探亲休假,徐武韬总是要借着回北京看爱人的机会,到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院校去跑一跑,每次“总能有收获”。看着徐武韬拿回家的资料,爱人埋怨:“真不知道你休假回来到底是为了看谁。”

原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的邸验刚教授,是徐武韬的“忘年交”。侦察兵出身的邸教授现在每年都会到朱日和去走上一遭。在这里,他能看到院校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在部队作战上发挥多少效能,也能听到来自这支具有创新活力的部队的一手建议。

见记者的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几大摞资料上,徐武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可不能看,我们的秘密都在这儿呢!”

在蓝军旅,创新因子已渗透到肌体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装步连班长于辉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和高学历的人聊天”。他觉得,跟他们聊天“长知识,长见识”。2014年,于班长带着两个人搞起了战法创新,他们要将高深理论变成战场上可行的具体战法。

“到后来,我们连长都快被我问烦了。”于辉憨憨地笑着。那一次,他们的研究不仅提前一周完成,而且还在“跨越-2014”中得到检验,打了个漂亮仗。

“当所有人都认为拿破仑无法翻越阿尔卑斯山时,他用实际行动震撼了整个欧洲战场。什么是创新?就是拿破仑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战场上,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能出奇制胜。”班长于辉自豪地对记者说。

蓝军旅政委周勋告诉我:“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对于变化,我们蓝军早就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的底气从何而来?来自创新。创新让蓝军旅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紧跟中国军队变革的脚步。

一支没有创新活力的军队,不可能打赢明天的战争。对中国军人来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将战场上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和智慧。

1 2 3 4 5

责任编辑:董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