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你好!二〇一八,我想对你说

来源:军营观察家微信作者:甄过责任编辑:董玥
2018-01-08 10:35

(三)

军报曾刊发过一篇让我潸然泪下的长篇通讯——《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

“我的梦,从来没有这么湿漉漉的。”我背得下这篇文章的开头,记得这篇文章描述的许许多多细节,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记得烈士墓碑前的红玫瑰花。

后来,当我终于有机会随部队战友一起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时,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那篇文章的悲痛和大爱。晚上,我又一次读起那篇文章,又一次泪湿眼眶。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过,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报纸已经落伍了。当一些微信网文屡屡刷出“10万+”,而一些报纸文章乏人问津时,是话语体系落后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报纸究竟应该怎样改文风?网络语言和网文会是传统媒体和传统记者的滑铁卢吗?

我想,答案就在军报的字里行间。

记得几年前,和军报一位编辑老师交流写作心得时,这位有着数十年纸媒经验的“老报人”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报文和网文没有天然的鸿沟,好的报文其实也是好的网文。

细细一想,同样是方块汉字的排列组合,载体虽有变化,但本质不是相通的吗?并且,新媒体上的许多优秀稿子本身就来自于报纸。

军报并不乏刷出“10万+”的好文章,也有“解辛平文章”这样的驰名品牌,有时甚至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长文,在崇尚“快速阅读”的网络上却屡屡被转发、被收藏。像我一样,全军有许许多多官兵依然把军报作为学习的老师,不少参谋干事的资料集里,收藏着成千上百篇军报文章。

好的文章不怕长,“假大空”的文章只有百十个字也倒胃。有些稿子,板着面孔,基层官兵读完索然无味。这样的报道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之后,翻开报纸的战友们会伤感情。

军报的文章,可以在这个剧烈变化的阅读时代赢得读者。

至今,我依然记得十多年前在新兵连第一次自告奋勇读军报的情景,依然记得第一次捧起军报时微微颤抖的双手。

那时就像歌里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军报是基层官兵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人把报纸的困境归结为网络来了。细细想来,似乎又不是。

“四大名著”问世几百年了,不论时代怎么改变,依然拥有许许多多“铁粉”。网络不会让它们被淘汰,反而促进了它们的传播。

从前慢,现在快,其实越是快的时代,越需要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新闻作品、思想力量。

所以,网络时代对军报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当写作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运用于媒体,每个读者依然期待读到震撼人心、充满真情的稿子。

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军人渴望一张新时代的军报。

“她”应当保持本色,不忘初心,时刻记得“为谁办报”“为什么办报”;

“她”应该保持敏锐,满怀情感,时刻懂得官兵渴望什么、需要什么;

“她”也应该保持忧患,将创新进行到底——

“她”不应当只是一张报纸。她应当是网站、是APP、是微博微信、是网络电视、是直播平台、是融媒体……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和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声音。

像人的成长一样,军报也在成长、改变。特别是2017年,军报全新改版,焕然一新,“军营观察”“基层传真”“军人家庭”“老兵天地”等新版面让人爱看。一位已经退伍多年的老班长,因为“老兵天地”,又重新开始看军报。用他的话说:“部队没有忘记咱,军报没有忘记咱……”

新时代,当中国军人打开军报时,他们的目光依然是炽热的。许多忠实的读者依然会在清晨点开军报APP,牵挂着中国军队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

我坚信,军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某部四级军士长 甄过

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

(钱宗阳整理)

墨香淡去的阅读时代

你还可以这样读军报

走进新时代的军报,已由平面媒体发展为集报刊、网络、电视、出版社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组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集成了文字、动静态图片、音视频、H5、VR、直播等多种传播形式,让用户享受到军报融媒体的独特魅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