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时代在变化,军营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军报是善于捕捉变化的。
“她”有时候很犀利——
军报经常刊发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不少意见直指部队训练、管理、保障和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土政策”“土规定”,很受战友们欢迎。
几年前,一些单位还不能正确看待官兵的休假权,干部骨干不好意思开口提“休假”,好不容易休假还常被提前召回。军报“读者之友”版刊发了一篇关于保障官兵休假权的文章。在会上,政委不仅专门念了这篇文章,还给机关定下了保障官兵休假的“约法三章”:符合条件的今年必须把假休完,休假中途不经团领导批准不得召回,休假必须休满。那年,我的班长终于老婆孩子团聚了一个完整的假期。
“她”有时候很敏锐——
前不久,军报以整版的形式连续刊发了多篇陆军合成营建设的新闻调查,其中不少思想和做法很新颖、很独到。
这组很有启发性的报道被我的一位老领导关注了。因为我做过报道员,他便托我联系编辑记者,寻找稿子中合成营的单位联系方式,打算向这个单位取经。
“她”有时候很细心——
2017年,军报刊发过几篇聚焦拥军问题的深度报道。《追寻“失踪”20年的光荣牌》,直击军属光荣牌这件分量很重的小事,忠实地记录了“俺老两口啥都不缺,就缺光荣名分”这样的军属心声。
这组报道引发的反响十分热烈,甚至在网上掀起一场讨论热。或许正是受这组报道的推动,不少地方开始重视起一度被冷落的立功喜报和光荣牌。我的家里,也是在这一年重新挂上了政府发放的军属光荣牌。
作为军报的一名基层读者,我想说,在很多人选择手机阅读的同时,也有很多人依然是报纸的忠实读者。
网络时代,军报延续着“她”的传统和权威。尽管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但军报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激流里肩负着激浊扬清的使命。特别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正是被军报的权威发布击碎的。
当然,军报在我眼里也并不完美——
有时候,“她”报道的一些经验做法并不新颖,有的经验做法似曾相识。这种不是新闻的“新闻”很难让大家提起兴趣。
有时候,“她”在权衡报道比重时还不够合理,那些基层官兵感兴趣的话题被挤在了边边角角,那些大家不来电的内容反倒位置醒目,让报纸的吸引力打了折扣。
如果说,官兵期待军报更好,是期待军报保持自己的锐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