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想让别人说,
我毛泽东的儿子搞特殊啊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8岁那年,毛岸英随母亲杨开慧入狱。出狱后党组织将他和毛岸青、毛岸龙转移到上海,由红色牧师董健吾抚养。不久,岸龙病故,岸英、岸青为了糊口,捡破烂、卖报纸、推人力车,历经坎坷。直到1935年兄弟俩才在组织的帮助下辗转到了苏联国际儿童院。在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入读莫斯科列宁政治军事学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苏联士兵。随后,毛岸英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他被授予中尉军衔,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部队担任连队指导员。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毛岸英随部队参战。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毛岸英回到了莫斯科,在那里,他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亲自送了毛岸英一把小手枪。
毛岸英在苏联时期的照片。
1945年底,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在延安王家坪,毛岸英见到了阔别18年的父亲。
看到分别时年仅5岁的稚童,经历了颠沛流离和战火的考验后,已经长成了23岁的小伙子,毛泽东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父子俩站在一块,儿子的个头,似乎比父亲还要高,毛泽东高兴地拉拉儿子的手,摸摸儿子的头,情不自禁地说:“好哇,回来就好!”
毛岸英笑着,向父亲行了一个标准的苏军军礼。毛泽东开心地把儿子拥在了怀里。
见到毛岸英的当天,毛泽东就兴奋地挥毫泼墨,给远在苏联的毛岸青写信,抬头就称“岸青,我的亲爱的儿……”看到大儿子,想到了小儿子,毛泽东怜子之心跃然纸上。
冬日的暖阳,照在王家坪院子的槐树下,父子俩坐在石阶上谈笑风生。毛岸英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对父亲的思念。
那段时间,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阳光、青春、朝气的毛岸英带给父亲的愉悦,毛泽东多年的肩痛好了,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2012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在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些日子,爸爸正为中国革命忧心忡忡,岸英的到来,使他心情一下好了起来,房间和生活里,仿佛都亮堂了许多。”刘思齐还记得,刚回来的毛岸英,穿着苏军的军服、西装,和人交谈的时候,还习惯地耸耸肩、摆个手。主席就让他把那些衣服都换了,给了他一套主席自己穿过的旧灰布军装,他穿得晃荡晃荡的,因为主席比他胖啊,但毛岸英一点也不在乎,他高兴地穿在身上。
毛泽东和毛岸英在一起。徐肖冰 摄
毛岸英仅在家里住了两天,毛泽东就让他和战士们一起吃大灶了。毛泽东笑着对孩子说:“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毛泽东的孩子搞特殊呀。”
根据组织的安排,毛岸英到中央宣传部当文书,翻译外文资料,编辑中央参考。
懂英语、德语,会说一口流利俄语的毛岸英,很快适应了工作,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工作是愉快的,在毛岸英眼里,生活充满了阳光。
周末,王家坪大礼堂举办舞会。舞场中,毛岸英穿着马靴,一身笔挺的苏军制服,潇洒自如的舞姿,赢得了许多人的目光。
虽然毛岸英不在父亲身边,但是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亲的眼里。
有一天,毛泽东听人夸毛岸英,说他很会骑马,威风凛凛……毛泽东听着听着没有多言,他让人把毛岸英叫来。毛岸英兴致勃勃地来到父亲身边,没想到毛泽东开口就说,“我的谢廖沙同志,你很出风头哇!”
毛岸英一时摸不着头脑。
毛泽东接着说:“听说你今天早上骑着朱老总的马,在宝塔山下耀武扬威?”
毛岸英有些不好意思,低声说:“爸爸,是朱德同志让我骑的!朱总司令还夸我骑得好呢!”
“朱总司令的马你怎么能随便骑呢?那可那是朱老总的马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诉毛岸英,叫你到延安来,是让你学习延安的作风,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读懂中国的事情的。
毛泽东随意地拍了拍身上打着补丁的裤子,告诉岸英: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你的老师,认识革命,就要从认识农民和土地开始。你在苏联喝牛奶吃面包,在这里要学会吃五谷杂粮。
毛岸英轻轻点着头,用心领悟父亲说的每一句话。
毛泽东又问:“给你的书都看了吗?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有所不同,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就应该补上中国的‘劳动大学’这一课。”
1946年春节刚过,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毛岸英当农民,师从劳动模范吴满有。
毛泽东征得毛岸英的意见后,特别嘱咐,要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