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秒米不误,阅兵能力是战斗力的体现
以前的阅兵都是按照每小时十公里的速度计算的,到每一米上就是0.1几秒,速度是非常快的,100米才用36秒,从天安门的东华表到西华表才走36秒,要误差一秒就差一米多,队形形不成横线、纵线和斜线,要求在时间精度上把握的非常精准。
第二次是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这次阅兵联合指挥部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变换队形,这是以往13次阅兵当中是没有的。还有今年的沙场阅兵,走在装备方队最前面那个方队,是一个剑形,像一把射向前方的利剑。这个队形是丁辉和队友们一起设计的,把几十吨重的大家伙控制在前后左右误差几厘米的范围内,时间还要精确到0.05秒,还得走出一个剑形,背后的付出难以想象,丁辉也在那年发明了电子成像系统,并在所有的阅兵方队推广使用。
除了第一次毫无经验从头开始,还有反光镜的革新,对于丁辉来说,今年的受阅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他提出了精准化训练,针对某个车型,是轮式的还是履带的,整个器械细到什么程度,用什么训练方法针对不同的车型、不同人员的方队,真正做到了全方位。
丁辉感触最大的是1999年阅兵,训练了十多个月,到2009年用了八个月,到九三阅兵,用了六个月。时间段的缩短反映出来一个是训练方法的提升,新装备的提升,平时精准化的训练,融入到里头了。阅兵对整个参阅人员尤其是驾驶员战士的检验是全方位的,阅兵中的技术掌握和突破对实战具有重要作用,阅兵能力实际上是战斗力的体现。
今年的沙场阅兵大家都看到了,非常威武,好多战术训练科目都是平时训练当中用得到的。把日常作战训练当中的队形通过指挥台,队形一变换,口令一下达,马上坦克就出去了。精准化的训练和日常训练无缝对接了,演习完了之后就回来阅兵来了,装备不是单独挑的装备。
丁辉在这个营院生活工作了整整二十四周年,经历了三代装备,十六种车型,从最早的59坦克,到现在99A坦克,从最初阅兵靠尺子红布测距到现在的激光测距,从原来对参阅人员严格的身高要求到尊重平时战位,技术含量是越来越高,作战能力越来越强,见证了我军装甲突击、火力压制、野战防空和机动作战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取得的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