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长爷爷和他的“耿飚之问”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欣责任编辑:董玥
2017-04-27 08:56

立心高尚教诲传承

“爷爷的高尚品格对我影响非常大。我现在从事公益事业,就是为了多给社会做些贡献,我会坚持做下去,秉承家风,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求问心无愧,不叫爷爷失望。”与耿巍接触过的人,对其评价都是“稳健”、“细致”、“谦和”、“朴实”……“心地善良,作风正派,这是家风对我们的要求。”

庆阳是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做出过“两点一存”的重要贡献,也曾是耿飚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和夫人赵兰香在那里相识结婚。1937年七七事变后,三八五旅旅部奉命留守陕甘宁边区。耿飚时任三八五旅副旅长、参谋长兼副政委,并任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参谋长、庆阳城防司令。在旅长王维舟和他的带领下,三八五旅集生产、训练、战斗于一体,垦荒屯田、固守城防,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同时,处处关心群众,解决民瘼。从首长到战士每年都帮助贫困农民春种秋收,送衣送粮。有一次,耿飚在敌人飞机轰炸中听到一位姓胡的老汉还没有转移,便不顾个人安危,寻声找到这位老汉,把他背送到防空洞。

1942年,耿飚离开庆阳赴延安学习。不久,赵兰香也因工作需要离开了家乡。但无论他们夫妇身在何处,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工作、战斗并养育了他们的庆阳老区,一直牵挂着庆阳的父老乡亲。1991年,耿飚夫妇带领子女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庆阳,受到庆阳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和热情接待。耿飚详细询问了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慰问了老红军、老八路,临别前拉住县委书记的手说:“庆阳是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一定要管好庆阳的事,照顾好老百姓的生活……”

2000年6月23日,91岁的耿飚在北京逝世,留下了救助庆阳贫困失学儿童的遗言。2006年,赵兰香将耿飚生前收藏的字画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设立了“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次年又出资为庆城镇药王洞小学兴建教学楼,当地政府特将该校命名为“兰香小学”。

耿巍深知爷爷奶奶的庆阳情结。“2015年我回庆阳参加慰问活动,看望了一位93岁高龄的三八五旅老战士。老人得知是耿飚的后代来看望他时,激动地捧起耿飚的照片贴到脸边,颤抖着说:‘老首长,您好啊!’真是让人感动不已。这一幕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爷爷奶奶对庆阳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和庆阳父老乡亲的心是始终连在一起的,这是我家祖孙三代的庆阳情怀、红色情怀!”耿巍感慨万千,声音哽咽。

作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新人,耿巍一路探望慰问老红军老八路和英烈家属,足迹走过新疆、甘肃、云南、辽宁各省、自治区多个老边穷地区。每走过一地,回京后他都不忘去跟93岁的奶奶说说,让奶奶宽宽心。

《耿飚回忆录》出版后,爷爷在书的扉页上题字并把书赠予耿巍,嘱咐他“要好好读一读,不要忘了光荣传统,要立心向善,多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带着祖父的殷切希望,耿巍除了积极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还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艺术研究保护事业中。

2016年9月,耿巍被刚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与各界同仁共同致力于对重要佛教艺术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

对自己参与的这项事业,耿巍颇为兴奋,“我参与的佛教艺术研究、保护工作,不是研究佛法,而是研究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综合体,研究如何对灿烂的佛教艺术进行保护、开发、利用,这必将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久价值。”这一目标相当宏远。“我相信这一切将不是梦。”耿巍说,“无数革命先辈打下的江山,由后人一代一代的传承,这就好比一个大的家业,如何传承、传些什么、又怎样让家业兴旺,我觉得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发扬正能量,多多添砖加瓦。”

采访过程中,耿巍的宽厚朴实令人印象深刻。曾有人这样评价耿飚:“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放到古代,就是赵子龙、秦叔宝。”而在孙子耿巍看来,有这样一位祖父固然荣耀,但也是一种“压力”。他说,“作为爷爷的孙子,我们深知被许多人看着,那个光环套在头上是摘不下来的,所以我们在做人行事上必须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绝不能被人戳脊梁骨,给家里抹黑。做人做事我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我肯定能够竭尽全力,问心无愧。”

(来源:《中华儿女》杂志2017年第8期总第447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