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巨头:二战胜利,有赖中国拼死抵抗!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永、徐壮志责任编辑:乔梦
2016-09-03 17:07
二战期间的斯大林。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上,首相田中义一就声称:“我国再一次……与俄国展开斗争,将是我国国运发展上势所难免的”。

当时的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潜在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同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连成一片,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1936年11月,日军进犯绥远,企图从西南迂回苏联,后因傅作义将军率部抵抗而失败。

日本关东军曾于1938年7月在中苏朝三国交界的张鼓峰地区、1939年5月至9月在诺门罕地区与苏军展开激战,因遭到苏军痛击而未能得逞。

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事件中,日军被迫放弃自己的计划,还有另一层原因――正如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所说,“日本对华用兵愈持久,则国民负担愈重;愈深入,则愈不能自拔。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持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本对华用兵故……设日本一旦与中国议和,则日本即可威胁苏联,领导远东,保持一等强国之地位。”

在黑龙江东宁县境内的中俄边境处,至今还遗留着当年日本为进攻苏联而建设的一方巨大的要塞区。据说,在东北,日军当年建设的要塞目前已发现14处,规模可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相比。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按德日间的盟约,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对苏开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

资料图:八路军敌后战场(115师平型关战斗时的机枪阵地)。

日本为何最终未能实施蓄谋已久的侵苏计划呢?这其中既有苏联有所戒备不易下手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

当时的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话说:日本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太大,对苏开战办不到。

眼看坐失良机,一向主张对苏开战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哀叹:“我们日本人因为对中国事变没有办法,忘记了自己的(侵苏)理想”。

正因为如此,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抗战时期曾担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