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三巨头:二战胜利,有赖中国拼死抵抗!
抗日战争,到底是中国打赢的,还是美国、苏联打赢的?这是一个老话题了。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不妨来看看二战时期美、英、苏三国的领袖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1945年9月2日上午,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静静地停泊在日本东京湾。9时许,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包括中国的徐永昌将军,依次签字。当重光葵拖着那条13年前在上海被炸断的残腿步履沉重地走下“密苏里号”时,一批批庆祝胜利的美军战机从东京湾上空呼啸而过。
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新中国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了每年的9月3日。
这个日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真正的胜利日。
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对于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如果罗斯福的这种假设成了现实,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历史学家李良志说,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中国的抗战就开始了。这比欧洲反法西斯战争整整早了8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
这一点,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得十分清楚。1942年1月6日,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千百万中国人民在漫长的4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一个多月后,他在一次“炉边谈话”中又说:“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来到的反攻――因为这是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早在1940年,当希特勒横扫西欧时,日本也制订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各岛国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与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积极准备“南进”。

然而,当日本海军耀武扬威于印度洋时,陆军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与之配合,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军事科学院著名军史专家彭训厚说,中国军队从1939年冬开始发起的冬季攻势,给日军以惨重的杀伤,使日军非但未能为“南进”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日军攻打澳大利亚、锡兰的计划被迫放弃,与德军会师印度洋,击溃英、苏,控制世界的狂妄目的就这样破灭了。
正因如此,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日本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
日军曾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可仅在上海,中国军队就与他们血战了三个月。武汉会战,4个半月里,日军又付出了十余万人死伤的代价。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方主战场,也是为此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