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外舆论称之为中国军队深改之年。
这是一次对僵化已久的体制的改革吗?当然,但绝不仅仅止于此。不要说1985年大裁军,就笔者从事军事新闻以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亲眼目睹,中国军队其实一直处于改革之中。
1997年,笔者进入新华社做军事记者,一度被派驻空军。其时,空军的飞行员平均年飞行时间只有60多个小时——可以算一算这个训练强度,一周才能飞一个多小时,去掉起落航线时间,还能有多少时间来练战术动作?
原因当然不是空军懒,而是军费少。彼时,许久前的“军队要忍耐”政策仍在继续,不光是空军,在不少单位,都存在车辆装备外观完好而无法开动的现象。
就不说本人当年大学毕业参军后,面对每月607块钱工资的尴尬生活了。
“忍耐”体现在当时部队建设的诸多方面。经商带来的不良风气,低工资带来的人才引进保留问题,装备研制滞后,训练水平底下,作战思想的保守……然而,这一切,都在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后发生了变化。
中国空军飞行员
还是以空军为例,1999年,空军改革招飞体制,开始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学员,培养双学士飞行员;同年,空军第一个大型合同战术训练中心诞生在西北戈壁——如今,那里是全军面积最大的现代化演兵场;空军的三大模拟训练中心也开始正式承担训练飞行员的任务,空军的模拟训练步入正规化轨道;空军指挥自动化网络初步建立,作战、训练实现网络化管理,“网上演兵”开始在空军部队兴起。也就是那一年,我采访了空军某飞行试验训练中心司令员李锁林,这位正师级飞行员以每年飞行150小时以上而被称为“飞行冠军”。
今天,空军随便一个飞行员,每年飞行时间几乎都高于这一数字。今天,空军全天候、大强度、跨昼夜的训练,早已成为常态。在当年创建的合同战术中心,战区空军一级的体系对抗,每年都在高强度的上演。全空军的飞行尖子在这里长空开擂,竞逐金头盔。
期间,三代机逐步列装并成为主战力量,新型雷达、导弹和电子设备不断入列,部队的编制体制亦不断相应调整,飞行军级单位的取消,师改旅……今天空军的各级飞行将军们,无不是这些年间涌现的飞行尖子。
陆军,海军,第二炮兵,无不如此。从使馆被炸到如今亚丁湾、钓鱼岛巡航,南海亮剑,海外撤侨,国人都看到了这支军队日益强大带来的安全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