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这就是英雄的模样》上篇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作者:黄翔 李子娇 李森林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9-05-20 23:11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为了清除云南边境地区雷患,他主动向组织递交请战书;在进行扫雷作业突遇爆炸的危急时刻,他挡开战友自己却被炸伤致残,永远失去双眼、双手,他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请听录音报道《这就是英雄的模样》上篇。采制:央广记者黄翔、李子骄、李森林。

这是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会给扫雷战士杜富国的颁奖词。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和战友在中越边境进行扫雷作业时突遇爆炸。危急时刻,他把战友护在身后,自己却被一颗加重手榴弹炸成重伤,永远失去了双眼与双手。

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又一次踏上了杜富国战斗过的土地——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这里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边境作战的主战场,乡长盘院华告诉我们,战争给这里遗留下了一百多万枚地雷。

【2017年以前,每一年都有老百姓或者大牲畜触雷事件发生,全乡360多名残疾人,其中60%都是后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触的雷。猛硐人均耕地只有1.01亩,因为边境沿线的三万亩土地是不能种的,也不敢去。第三次扫雷以后,交回老百姓手里的土地是5000亩,5000亩的概念是什么?基本上,人均可以多出一亩土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老百姓要脱贫啦。】

为了清除边疆雷患,守护一方平安。2015年,陆军部队开始组织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得知消息后,入伍5年的杜富国主动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他这样写道:“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有一个村子87个人174条腿被炸得只剩下78条腿,每家都经历着雷患的折磨,我们人民子弟兵,本应该冲锋在前,我们当兵的不去,谁去?让老百姓去?不可能。所以必须把中越边界雷场扫除掉。】

抱着这种朴素但又坚定的信念,从2015年开始,杜富国3年多时间里进出雷场千余次,排除爆炸物两千四百多枚,处置各类险情二十多起……

【雷场特别复杂,植被特别茂密,而且山高坡陡,达到六七十度的坡度,复杂到人都难以评估,地雷多到什么程度?采用探雷器探测时,每个地方都在响。】

每一次作业都是危机四伏,每一次扫雷都事关生死。多排一颗雷,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这浅显的道理,谁都懂。可是,在危险面前,杜富国总是让同组作业的战友退后,他常说一句话,“让我来!”。扫雷大队四队战士张鹏:

【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他能说出‘你退后、让我来’,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必然。富国就是一个,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第一个去想办法,第一个去把问题解决的人。】

杜富国一次次“让我来”的底气,来自于他精湛的排雷技术。可是排雷这条路,他一开始走得并不顺畅。进入扫雷大队后,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他只考了32分,全队垫底儿。战友刘辛未说,从那次以后,除了日常训练,杜富国几乎是书不离手,加班加点学习扫雷知识。

【我之前是一名边防战士 ,什么都不懂,对工兵扫雷一无所知,只有自己多付出,才能跟得上战友们的步伐。因为我们扫雷没有及格分,只有零分和满分。所以我们必须达到满分。】

扫雷大队每天除了安排专业训练,还要练体能。为了提升排雷能力和水平,杜富国一样不落,永远都是全队最勤奋的那个人。经过努力,杜富国的扫雷专业理论成绩从32分到70分,再到90分,甚至有时候考了满分。时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见证了杜富国一点点的变化。他形象地说,把杜富国的分数连成线,就是一个士兵的成长曲线图。

【从我们扫雷部队组建以来,扫雷官兵的主体都是80后、90后,他们到了扫雷部队以后,为了以后能够到一线参加扫雷,都是积极刻苦地练习扫雷技能,学习工兵知识。像杜富国他就是主动要到一线。在他们这一代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也看到了我们这个军队的希望,我确确实实地觉得,他们这一代是有担当、有作为,可以放心托付的一代。】

3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已有2人英勇牺牲,包括杜富国在内40余人不同程度负伤。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寂静的雷场上,年轻的扫雷兵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入伍时的铮铮誓言。曾经的死亡地带现在已经变成安居之地,在杜富国和战友们用双手翻捻过的这片土地上,村民们种下的农作物,正在发芽生长。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