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头扎进戈壁滩,看着窗外景色从绿到黄,第一次进疆的新兵们心“黄”了。
可叶热托里肯·巴达义却开始兴奋,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看到戈壁滩就离家不远了。
与以往不同,这次归乡,他换上了一身戎装。

历经50小时的火车、3小时的班车后,叶热托里肯终于到了哈巴河县,这里离首都北京3500公里,离他的家乡新疆昌吉700公里。到北京上大学的他,并没想过自己会在两年后以这种方式回到家乡。
(一)
北京的冬天有三个月,但白哈巴的冬天有八个月。
新兵训练结束之后,大学生士兵叶热托里肯被分配到了“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连。
从“男孩”到“男子汉”,叶热托里肯接受了雪山、冰河、无人区、原始丛林的检阅。这不是虚拟游戏,是叶热托里肯巡逻途中的真实“历险记”。每过一关,都和惊险擦肩而过。

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长线巡逻。
几十米宽的阿克哈巴河支流横亘于前。冰面又湿又滑,他与军马“蛋蛋”没站稳,一同摔倒在冰面上,在摔下的那一刻他下意识地收了腿,才没被“蛋蛋”压在身下。挣扎了好久,他和“蛋蛋”在战友的帮助下上了岸。
森林、雪坑、冰河,每个地方都“暗藏玄机”,想要一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几乎不可能,他慢慢习惯了这种巡逻常态。
守卫总长度172公里的边防线,叶热托里肯要和战友们分段巡逻,一年他至少要外出巡逻八十多次。在气候极端恶劣时,厚实的积雪让“蛋蛋”也寸步难行,叶热托里肯要为它开路。
“任务永远高于一切”,他在坚守里读懂戍边的光荣。凭借着在戍边期间的优异表现,叶热托里肯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役返校之后,叶热托里肯的舍友看到白哈巴边防连战士们巡逻的报道,震惊地问他:“你原来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当兵!?”叶热托里肯心里有些自豪。
跟安逸的大学生活比,铁马秋风、战地黄花、踏冰卧雪、边关冷月是更值得他追求的风花雪月。
(二)
不想当汉语老师的军马饲养员不是好战士,在白哈巴,叶热托里肯化身“斜杠青年”。
周一和周三的自由活动时间,“叶热托里肯语文老师”上线,为当地牧民们教授汉语。

叶热托里肯在为当地牧民教授汉语。
居住在白哈巴村的哈萨克族百姓接触汉语的机会很少,叶热托里肯又是当时连队中唯一的哈萨克族战士,他自然成为了牧民最依赖的人。
一次,叶热托里肯完成当天的巡逻任务回到营地后,一位等他许久的老人急匆匆地用哈萨克语对他说,自家几只羊越过了防止人畜被野兽伤害的警戒网,希望寻求战士们的帮助。叶热托里肯赶忙向连长报告了情况,随即和战友们一起进入警戒区摸黑寻找,一个多小时后,羊被他们赶出了警戒区,老人激动地抓着他和战友的手说“解放军万岁”。
从那之后,叶热托里肯下决心为村民开设汉语课。把闲置的屋子改造成教室、置办桌椅和教材、去村子里张贴授课的宣传告示……当汉语老师这件事情,他一坚持就是五个月。
除了教牧民们汉语,叶热托里肯和战友们还和牧民一起联欢,办起了“军民运动会”,叼羊、射箭、摔跤、赛马,颇具民族特色的项目轮番登场。
军民鱼水情深,就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一哨一村在祖国西北边陲守望相助。

(三)
回到大学,他戍守着自己的一方“白哈巴”。一日是军人,终生是军人,部队的好习惯被他带回了北京。

叶热托里肯的“豆腐块”雷打不动。
叠“豆腐块”、约着舍友早起锻炼、按时洗漱、准点睡觉,室友也被他带动着改变了不规律的作息,宿舍卫生大有改观,他们的宿舍被北京化工大学武装部授予了“军人宿舍”光荣牌。今年征兵季,他还成为北京化工大学征兵宣传动员的形象代言人,在微分享会中为学弟学妹们介绍军营生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军营。2019年5月,叶热托里肯被评为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塞北温情时常在,边关冷月亦温存”,叶热托里肯还常常想起戍边的岁月。
不是谁的二十岁都能如此精彩,边关留给他的是成长的勋章。叶热托里肯十分骄傲,他把自己的青春故事,写进了界碑,写进了白哈巴高耸的哨楼,写进了白哈巴连绵的山梁,也写进了白哈巴的松影里,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