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自强,生生不息
远山苍翠,花海如波。站在南泥湾凝视,矗立于一片麦田之中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纪念碑,见证了又一个冬去春来。碑身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历经风雨,更显遒劲有力。
任凭岁月流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写入延安人骨血不变的力量!
“哪怕砸锅卖铁,这钱我也一定会还!”在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32岁的赵洋洋至今还记得,在写给亲戚的借款保证书上按下手印时使出的气力,毅然决然,像是要与贫困来一个了断。
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重伤在床。2015年春天,赵洋洋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几番寻觅,终于找到一个养梅花鹿的门路。从长春考察归来,坐了三天三夜的硬座火车,他不顾双腿肿痛,一路狂奔到家,却迎来乡亲们劈头盖脸的“批斗”。
赵洋洋听得头皮发麻,就逮住一个词“弄不成”!争论不过,他气得夺门而出。
“也怨不得他们。安塞人祖祖辈辈种粮,谁见过养鹿?”亲人不理解,可干部支持,帮他申请到8万元创业贷款。为说服更多人一起干,赵洋洋走街串户,却只说动4个人,有3个还是亲戚。
那是一段完全靠一口气支撑的日子:咬牙写下保证书,艰难办起鹿舍。饲料贵,就从自己嘴里抠,从此三餐变一餐。起早贪黑,一次给幼鹿打针,他趴在鹿身上酣然入睡。养鹿是长线行当,钱袋子只出不进,亲戚们慌了,托母亲来劝,“干脆把鹿卖了吧,还能少亏一点!”……
用大家看不懂的路数,赵洋洋的梅花鹿一天天长大。2017年,鹿场第一次割鹿茸,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头鹿就能卖出1500元的鹿茸,加上卖鹿的钱,年底一算账,挣了50万元!
乡亲们彻底服了。合作社注册那天,17户贫困户自发送来小额贷款想入股,赵洋洋没有迟疑,当场签下分红协议。
“我知道贫穷的滋味,我的贫困帽摘了,也想拉乡亲一把。”赵洋洋说起话来一字一顿,“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党的政策这么好,自己再加把劲儿,就没有过不好的日子!”
延安人的身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在赵洋洋家190公里之南的洛川,46岁的残疾人脱贫户屈万平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
不到10岁,骨折10次,患有脆骨病的屈万平在炕上一躺就是十余年。长大后,他最爱拄着拐杖到苹果园里转,“洛川家家户户种苹果,苹果成熟时,远远看去火红一片,壮观极了。”
看久了,他就成了半个专家。2014年在北京治病期间,屈万平看到一家“洛川苹果”专营店,他兴冲冲闯进去却傻了眼,“不对,这根本不是洛川的!”
为了给洛川苹果争口气,屈万平买手机、开微信,很快成为村里第一个农民微商。尽管没上过学,可凭借早前在窑洞里的自学,他会识字、善表达,一笔笔大单纷至沓来。
渐渐地,屈万平摸索出了致富门道。他与村里果农合作搞订单收购,保证果品质量;微信上不只发布苹果价格,还配有果园实景图;每卖出一箱都不忘收集顾客反馈。5年间,盈利近86万元,屈万平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脱贫户”。
“自己脱贫没啥了不起,能给同样残疾的乡亲‘搭把手’才重要。”2017年,屈万平当选洛川县残疾人协会会长。在他的帮助下,已有22名残疾人的微店开张,每人月收入稳定在1800余元。
脱贫路上,有人从未懈怠,更有人奋起直追。
山路十八弯,可从吴起县城出发到李台子村的路有425道弯。9户人家,占了9个山头。爬上海拔1688米的最高处眺望,群山与千百年来并无二致,但光景已大不同。
第一次见到刘志斌时的情形,第一书记闫树大记忆犹新:窑洞里脏乱不堪,多年不洗的被子,拍一下都要掉渣。年过半百的老汉蹲在炕边抽烟,头发又脏又长,老远就有一股味道。家狗闯入,把墙角的一堆酒瓶碰得叮当作响。
思想走不出穷山沟,酒越喝越消沉。面对来动员自己养猪的村干部,老刘话不留情:“你这是应付检查呢,瞎出啥主意!”说罢,猛地喝下一口酒,扬长而去。
其实,老刘心里明白,村里有的是玉米秆,拿来当猪饲料最合适。可养猪,顶多是个念想。
但这一次,驻村工作队协调到1.8万元的产业资金为他建起猪舍,镇村干部轮番上门,窑洞里头一次这么热闹。老刘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把在城里上高中的儿子叫回家商量。
“儿子说,现在国家正在下大力气抓脱贫,让我大胆往前走!”刘志斌心一横,向亲戚朋友借钱买了6头猪仔。不会养,村干部请来专家手把手教,没销路,闫树大帮忙联系。
2019年春节,记者突然接到刘志斌的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颤抖。“记者同志,我,我脱贫了……”
“还喝酒不了?”
“酒瓶子都砸了!”
老区群众的精气神,就蕴藏在这一道道山墚深处,在那一条条沟峁之间。
在延安工作了一辈子的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郝飚语带感慨:“延安人的身上,有股不服输、不认命的性格。由于种种原因,少数贫困户一度缺乏脱贫的主动性,但渴望发展的劲头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