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永续,因为不变的信念: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中,五四精神如高擎的火炬,照亮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
百年间,天翻地覆,但青春的旗帜依然鲜红。
五四运动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历经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它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它点燃信仰的火炬指引未来。
时空变幻,唯有精神永恒。
五四精神在哪里?在国家砥砺前行的步伐中——顽强拼搏的奋进者,以青春热血铸就青春中国。
大庆油田,“90”后小伙王天明有个霸气的名字“焊王”。年仅20岁时,他就斩获德国嘉克杯青年焊工大赛氩弧焊方法第一名。每天练习10多个小时,被夺目的弧光闪过眼睛,被滚烫的管板烫过胳膊,可他从未退缩。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中力克塞尔维亚队,站上最高领奖台。登高一呼,年轻的姑娘们热泪盈眶,时光仿佛倒流回30多年前那场划时代的比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深情的呐喊激发国人共鸣。
“永远不放弃!”主教练郎平谈到“女排精神”时这样说。永不放弃的,还有更多默默拼搏的普通劳动者——用日夜奔波温暖了一座座城市的“快递小哥”,用青春才华实现创新创造的创业者……
奋进,已融入民族的血液,定格了青春最美的表情。
五四精神在哪里?在时代跳动的脉搏里——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让青春之光照亮前行方向。
五四运动两年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仅有28岁。这支年轻的队伍从此带领中国从苦难走向光明。
古老敦煌,有座名为《青春》的雕塑——齐耳短发的女孩意气风发,迈步向前。她的原型是初到敦煌的樊锦诗。
1963年大学毕业后,上海姑娘樊锦诗毅然西行。黄沙漫卷,喝咸水、点油灯、睡土炕。“条件很苦,但我没想离开。”
半个多世纪的相伴相守,青丝熬成白发,她开拓性地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千年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常言,人在时代中。“改革开放带来开放头脑和国际视野,我们开始大踏步向前走。”
大步向前的还有一群“南下”的弄潮儿。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招工,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分别从各地来到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
敢闯敢试的先行者,将边陲小镇打造成创新之都。如今,更多年轻人奔向这里,续写“深圳奇迹”。
从血与火的洗礼、苦与痛的奋斗中走来,开拓进取、闯关夺隘,青春,在新时代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
五四精神在哪里?在你我身边火热的青春实践中——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奉献者,用青春芳华灌溉一方热土。
四川大凉山,年轻的英雄们将最后的背影留在火海之中,为扑灭山林烈火献出了生命……这些“90后”“00后”,用牺牲和奉献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还有年轻的志愿者们。
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张璐毕业后,来到四川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六丰村小学,成为37名孩子的数学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说,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她选择把“热情”和“奉献”带进大山。
同样的选择,不变的坚守。
行程1200公里,19年前,李桂芝和她的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且末县。“听说这里急缺教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我们的一种爱国和担当。”从此,她像红柳一样扎根下来。
岁月可以让人白头,但精神永远朝气蓬勃。
穿越历史回响,与时代要求交融,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已内化到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一代代中国青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