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用这句话来评判那个时代的青年,就会发现:五四运动之所以永恒,不仅在于罢课、罢工、罢市这些壮举,更在于它拥有一层更深刻、更彻底、更伟大的灵魂——解放思想,寻找主义,开辟一条新的可行的救国强国之道。
“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那时候,动不动就说什么主义,成为一种时髦。毛泽东形容这些新思想、新思潮:就像洞庭湖的闸门打开了一样,席卷一切,顺它的生,逆它的死!
“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
潮落之后,大多数人又回到了日常,一部分先进分子则开始转向更深层次的探索,通过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后认识到:无论选择和引进什么思想、主义,必须是为了探索“国家的命运”。
“一旦思想的闪电刺破地表,它就会引起整个地壳的运动。”五四运动使越来越多的人信奉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大浪淘沙,铅华洗尽。由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青年一代是党和军队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国家领袖、三军统帅,习主席夙夜在公、日理万机,但不管有多忙,五四的时间总是留给青年人的。一次次交流、回信、鼓劲,讲得最多的是“主义”,反复强调的是“信念”。
理论上的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新时代的青年官兵必须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使五四精神的花朵更加绚丽,五四运动的光芒更加夺目。
六
《中庸》说:“暗然而日章”——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显其光芒。
五四为什么能“日章”?
正如一位史学家所写:“后人不尽的怀念,其实都是依据事过境迁的背景,提出自己的愿望,寻求自己的使命。”
“大凡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特别空气。”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研究,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方能让五四精神历久弥新,丰富着、发展着、创造着,激励人们步履铿锵、勇毅笃行。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五四精神如何“永远”的途径。
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幕不久,有人撰文将五四运动放在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来评价,与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并称为20世纪中国“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习主席强调:“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来认识和把握。”
传统不是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今天,每名青年官兵都跋涉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前方有满天星光,也有沟沟坎坎。聆听梦想渐行渐近的脚步,感受时代强劲有力的脉搏,如何让五四精神绽放崭新的时代光芒,让青春理想闪耀夺目的强军之光?
百年潮正阔,风起再扬帆。
“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赓续“红透底”的血脉基因,用血性担当点燃青春激情,用能打胜仗彰显青春风采,用革命传统打好青春底色,深刻地标示出青春的价值刻度,“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我们的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我们的面前是喷薄而出的复兴曙光。
山川开合,与时偕行。
跨越历史的栈桥,迎着时代的浪潮,牢记五四的苦难辉煌,扛起今天的使命担当,强国强军征程一定会天高地阔,“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