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雷霆万钧。
连日来,火箭军多支导弹劲旅开赴高原戈壁,摆兵布阵锤炼精兵,一发发导弹刺破苍穹精确命中。这其中,离不开上千名导弹技术骨干的艰辛付出。
本期我们聚焦火箭军某旅4名高级技术士官。他们有的甘居斗室、笃志科研,有的“起舞刀尖”、排障解难,有的“地下龙宫”守重器,有的护“剑”千里驭战车……
咫尺匠心难。卓越的背后,是他们献身强军事业的工匠精神。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用平静抵挡喧嚣,用从容抵抗诱惑,卓尔不群。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技术士官·兵者匠心

一级军士长汪年斌——
笃志科研,赢在求索

汪年斌
拱顶上,两行吊灯散发的光亮,齐刷刷延伸到大厅深处。地板上,镶嵌着特种装备车专用的道轨。整个训练大厅犹如一个地下迷宫,充溢着浓重的神秘色彩。
施令,声如洪钟;指挥,坦然自若。此时,一位两鬓斑白的士官正在组织官兵进行装载、检测、排障等课目训练。他就是一级军士长汪年斌。置身于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当中,汪年斌那写满了岁月沧桑的脸庞和领章上的“四道拐”军衔格外显眼。
汪年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碰到理论难题,他总喜欢弄个明白;碰到实际技术难题,他也喜欢“捣鼓”一下。面对深奥的专业理论、星罗棋布的电器元件、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汪年斌总是不厌其烦地苦读钻研。
那年演练,由于某核心部件内部出现黏合,操作人员用力不均,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对于演练中突然出现的意外,汪年斌并没有一换了之。事后,他带领3人组成的技术攻坚小组,展开了科研革新。
天天在洞库里忍受着各种设备轰鸣刺耳的噪音,汪年斌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百余次的反复试验。半年后,问题终被成功解决,武器装配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
虽已年近五旬,但汪年斌雄心不已,笃志科研的韧劲不减当年。工作中他发现,给某型设备增加一种装置,可以明显提高装配精度,缩短装配时间。旅党委“一班人”对汪年斌的科研报告进行反复论证后,不仅鼓励他大胆革新,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高级工程师江海洲得知汪年斌的革新构想后,主动请缨为他当助手。在江海洲的协助下,汪年斌经过半年攻关,成功完成革新项目,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火箭军专业技术士官尖子人才一级库。
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同乡战友走得只剩下了他一个,年轻战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山外的霓虹灯闪烁,山里伴随危险寂寞冷。他这个老兵像一颗忠实的螺栓,三十年如一日地铆在导弹基座上。
心声
把希望播在军营
■汪年斌
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经拉开,就一定要积极地演出;既然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我已把希望播在军营,就一定要坚持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