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天生的好兵。如今,新兵的“初长成”只是一个起点,达到全面过硬、真正成才,需要各级组织和带兵人不断地培养、锤炼。遇到挫折,给予鼓励;碰到困难,施以援手;有了困惑,点播开导……新兵营里的成长,就是带兵人与士兵自身合力完成的一段征途。将一个个士兵锻造成“锋利的尖刀”和“大写的人”,是最大的“战果”。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喀喇昆仑,边关有兵初长成
■王雪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必成
又到了新兵训练的季节。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就意味着有了一段成长的故事。
历史的评语,从来不是在起点落下。审视“兵之初”,我们无法估准他们在未来军旅生涯中迸发的能量,也无法勾勒出他们数年之后的模样。我们怀着热切的目光,期待着他们成长,期待着他们收获。
没有谁是天生的优秀军人。每一分收获,都需要播种和耕耘,从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和成长,向来不是立等可取、唾手可得,靠的是一锤复一锤的锻铸冶炼、一日复一日的浇灌滋养,更需要一种“平芜尽处是春山”的耐心和信心。
平芜尽处是春山。新战友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因一时的坎坷而失望,守得住琐碎和寂寞,认准目标坚持下去,就能有所作为。
平芜尽处是春山。带兵人需要用包容的态度而非急躁的态度,用辩证的眼光而非挑剔的眼光,给每一名士兵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成长时间。
我们关注基层官兵成长,聚焦新训季,选择的也是一种平视。让我们别急着分析规律、别忙着总结经验,走近火热的新训营地,先静下心来读一读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你到底想把我变成什么样子
新训都开始一个月了,“00后”新兵韦贤雷还会时常想,自己的脑袋是不是被门板夹过,才选择来到喀喇昆仑山当兵……
驻足四望,看不尽的荒凉,说不完的孤寂。在这里,包括韦贤雷在内的75名新兵,组成了被称为“新兵二连”的集体。
关于从军,有的说为了圆军旅梦,有的说为了谋更好的出路,还有的说纯粹想换种生活方式……但韦贤雷,就简单地想离家远远的,这样爸爸妈妈就再也不用唠叨自己了。
面对亲友送别时的哭泣,韦贤雷不仅没掉一滴眼泪,心中还曾一度暗自窃喜。
新兵二连开饭前经常合唱的歌曲是《练为战》,每次唱到“练练练,练为战,练成那个精兵才是好汉”,全连新兵都站得直挺挺的,声嘶力竭吼得满脸通红。但真正开练了,唱歌同样卖力的韦贤雷感觉到了深深的绝望。
他的新训班长张小涛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韦贤雷的“不堪一击”——
队列训练,转体无力,等到行进的时候,还会来个习惯性顺拐。目睹此景,张小涛心里暗暗叫苦:“咋摊上这样一个兵……”
韦贤雷个头不高,身体偏瘦,看起来一副弱兮兮的样子。第一次跑3000米,全连就韦贤雷一个人半途而废,直愣愣地趴在地上不起来,怎么说都没用,气得张小涛恨不能踹他一脚。
更让张小涛上火的是紧急集合。一声哨响,别的新兵都在紧张利索地穿衣服整装具,韦贤雷倒好,在床上躺着纹丝不动,把他从床上拽下来,还说自己没听到哨音……
在连队其他人眼里,韦贤雷是出了名的“淡定”:无论别人怎么说,他自岿然不动。
其实,韦贤雷心里也很煎熬、很着急。他也想练好,可每次事到临头,总是拿不出决绝的勇气,总是不由自主地放弃自己。
在3000米的跑道上,他大口大口地喘气,感觉自己像极了破旧的风箱,根本找不到呼吸的节奏。脚掌被地面震得生疼,腓骨酸痛难耐,每多跑一步,他都怀疑自己能不能再迈出下一步。
在战术训练场,他畏惧那带着刺儿的低桩网,总觉得一仰头,就会被扎得头破血流。每次一到铁丝网下,身子就会颤抖地无法前进。
韦贤雷并不是木头人,那些暗藏在骨干心头的怒火、晃动在战友眼里的异样,让他终于崩溃——
“你到底想把我变成什么样子?”一次班内讲评,张小涛心平气和地点出韦贤雷的问题,话音还未落,韦贤雷突然一声暴吼,让张小涛和班内其他新兵,一片惊愕。
“兵的样子!”时间凝固了大约1分钟之后,张小涛满脸认真地迎着韦贤雷激愤的眼神,一字一顿地说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