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成都12月25日电(于雷、记者邹维荣)蓉城冬雨绵密,突袭的寒流却掩盖不住四川低空产业的火热生机。下午15时,在新成立的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随着西部战区空军领导的“开飞”指令,待命在数个起降点的数架通航飞机立即升空开展自主飞行。四川低空协同管理试点首批协同管理空域正式启用,标志着军地联合推动的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进入新阶段。

自从去年12月承担国家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任务以来,四川军地双方通力合作,把此项任务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项目来抓,设置首飞倒计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诸项工作。划设“四点、三片、一通道”低空自主飞行空域,实现可飞空域由“远偏、小散、孤立”向“满足需求、连点成片、互联互通”转变;突破原有 “管制飞行”束缚,确立 “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由划定空域中航空器驾驶员根据飞行情报和气象信息,自行观察避让其他航空器及地面障碍物,并对决策和飞行安全负责,提升了低空空域利用率;在空域管理上实现 “管控为主”向“放管服结合”转变,满足准入条件的通航用户,只需在飞行前1小时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报备即可使用低空协同管理空域,提升了通航飞行的时效性、灵活性、便捷性。

自由的翱翔需要坚强的制度作保障。四川军地双方明确了“在国家现有空域管理体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统筹低空空域需求规划,军民航空管部门论证按程序审批,地方政府负责运行管理”,固化了“军地民”协同管理的样式方法。联合建立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运用云计算、分布式工作流、响应式交互等新技术和ADS-B、甚高频通信组网等高科技手段,实时提供计划报备、飞行情报和气象信息等“一站式”服务,“看得见、叫得到、控得住”能力显著提升。

“军转民”释放的巨大红利为四川低空带来无限商机,在现场观摩的通航运营公司纷纷为这个期盼已久的时刻点赞。四川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领导表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功首飞,不仅让通航产业这条‘锦鲤’跃过了龙门劲舞低空,同时也为军方减小了空防压力,为军队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谋练打赢作出了贡献。”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