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想象的另一面南京
齐笑菡长得眉清目秀,俊俏的脸庞时常挂着笑容,她见到的南京人也是个个阳光俊朗。然而,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上建起的那座纪念馆,门前摆放的无数国人雕像,颠覆了她对南京人的印象。
那是另一面南京。
纪念馆门前,一个母亲托着蒙难的儿子声嘶力竭地向天呼喊,暗沉的大理石背景加上低回的思念曲,让一股猝不及防的痛楚猛地塞进每个共情者的胸口。快步走开,依旧“逃”不开“痛苦”:逃难的平民、失去双亲的孤儿、吮吸着已死母亲乳水的孩子、捂住已死少年的僧人……
从小到大,齐笑菡因为各种原因去过很多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长大以后外地的朋友或同学来南京,齐笑菡会主动领着过去转转,“来到南京怎么能不去这”。大家抱着参观的心态走进去,含着泪出来,无一不觉得“历史的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不想接受”。
历史怎能不沉重?
81年前的12月13日,浓烟蔽空。
随着南京城头的枪炮声逐渐消弭,血色的太阳出现在六朝古都上空,侵华日军带着傲慢和轻蔑踏入中华门。震颤中的城市在铁蹄与刺刀下陷入了恐怖,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开始了。
40余天的凄风苦雨,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惨遭屠戮。无数中国军民的冤魂,让“南京大屠杀”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侵略与兽行的代名词。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成为了我们触摸那段历史最贴切的注脚。
世界上发生过多起反人类暴行,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屠杀同样令人发指。但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大法官梅汝璈指出:“德军的屠杀大都是单纯的屠杀,而日军的屠杀则是同强奸、抢劫、放火及其它暴行互相结合的,其屠杀的方法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狂暴残虐的程度是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
战火已经散去,但灼热的历史依旧炙烤着我们的心灵。一座纪念馆,能够安放沉重的历史和惨痛的回忆吗?在这座占地12万多平方米的纪念馆,齐笑菡掂出了纪念的分量,这也是她希望每名来南京的人都“心情沉重一些”的原因。
她在纪念馆里见到来自各个省市、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同时陷入默哀,见到被轮椅推着垂暮的老人难掩激动,看到被大人抱着的孩子懵懵懂懂,还见到了外国人在这泯灭人性的罪行前忍不住敛目屏息……
齐笑菡逐渐明白,从年幼到成熟,人们是如何利用媒体、网络空间以及其他媒介共同完成对“南京大屠杀”的追溯。
记录为经,记忆为纬,最终交织成为整个民族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脉络。如今,她也成为了其中的一条经纬,并不断延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