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中国“探月港”:九天揽月创奇迹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王胜、王玉磊、梁珂岩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2-08 10:19

高密度任务成功发射创奇迹

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梁珂岩 摄

2018年,是西昌卫星发射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高密度发射再创历史新高。

三箭七星同时在场测试、交替发射,最短间隔15天连续发射……面对新挑战、大硬仗,中心参试人员叫响了“牢记嘱托拼到底,誓夺任务满堂红”的口号,以首次要有百倍信心、百次要有首次标准的战斗意识,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拼搏奋斗。

中心有这样一份统计:长期奋战在任务一线的已婚工作人员,两地分居比例高达80%;为备战高密度任务,无数个双休日变成工作日,“黄金周”变成“工作周”,发测站今年每人调休累计平均仅40天;带病坚持工作、主动推迟婚假更是数不胜数……

以嫦娥四号任务为例,自进场以来,前后与5次发射任务交错并行。任务是一发接一发,工作则是多环套多环,任何一个岗位、一次操作,都会影响发射任务。

第13次担任“01”指挥员的陈政,是整个发射系统的大管家,负责协调整个发射任务流程和进程状态控制,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误。

“一谈到发射,大家可能最关注的就是喊倒计时口令的‘01‘指挥员,但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不分一线二线,人人都是发射大戏的NO.1。”陈政说。

年轻的80后工程师何龙,是这发任务的“金手指”,就是为火箭发射按下点火按钮的人。

在他的工位前有三块屏幕,屏幕上有200多个闪烁的状态灯。每盏状态灯的另一端,连着的是测发系统的一个分系统或是操作岗位。

在这些岗位上的所有操作手都要跟何龙一样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紧绷“防三误”这根弦,一次一次操作保精准,一个一个节点保顺利,确保自己的工作万无一失。

12月初,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是影响发射的最重要因素。世界航天发射史上,因高空风问题导致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

技术部气象室保障组组长张滢今年已在场区驻扎超过200天,连续执行了12次发射任务,她告诉记者,针对此次任务气象保障特点,气象团队的专家和骨干都数月铆在发射场,详尽查阅发射场40多年气候资料,尤其是任务月历史高空风场区数据,综合分析比对我国T639数值预报产品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

为提高预报精度,他们采用不同制式的测风系统采集高空风数值信息,将测风密度增加到3倍以上,更有效地判断高空风趋势,为任务指挥决策提供坚强的气象技术支撑。

7日中午,距离嫦娥四号发射仅有10多个小时,中心测控系统遥测雷达组组长郑志刚,在执行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跟踪测量任务后,顾不上吃午饭,立即组织人员切换设备状态,再次投入嫦娥四号任务准备。

今年,像这样多发多种任务并行已成为常态,他们更是创下了3天进行7次状态转换的新记录,近期平均每周卫星长管时间120个小时,人员三班倒、24小时值班已是家常便饭。

当问及这样干这么累值得么,不管哪个系统哪个岗位,总会不约而同地听到:只要任务成功,都值了!

凌晨3时许,大厅传来任务成功的喜讯。

超级2018,目前中心已经执行了16次发射任务,大大超越了过去一年9次的历史最高记录。

发射场指挥大厅大屏幕也换成了红色喜庆的庆祝标语,陈政和几位分系统指挥员简单地留影纪念后,便匆匆赶赴刚刚发射的二号工位,检查塔上部分设备状态射后恢复。

再过几个小时,他们又将迎着新的朝阳,去创造下一个奇迹。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