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奉献者致敬:边境线上耸立的钢铁脊梁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作者:苑彬 杨涛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11-28 22:16

《向奉献者致敬》:《边境线上耸立的钢铁脊梁》

红岩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城西北部边境上,与缅甸山水相连。村支书、民兵连长毕世华,多年来主动承担巡边护边任务,妥善处置各类边境事务,保护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请听记者苑彬、杨涛发来的报道《边境线上耸立的钢铁脊梁》。

红岩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典型的热带气候,初冬时节天气依然温润。汽车在山路上盘旋许久后,记者终于见到了拄着双拐的毕世华。这位皮肤黝黑的彝族汉子性格十分爽利,聊了不一会,毕世华建议我们去界桩看看。

“对巡边护边这一块,像我当时所负责的界线从117到121,要两天,雨季更难走,有些草丛里面还会碰到毒蛇之类的东西。”

通往界桩的土路周围是茂密的灌木丛,毕世华说,自己是在2016年一次巡边任务中不慎触碰地雷,失去了左腿。

“因为大家对这一带都不是很熟悉 ,我们一行人我就带头走到前面,当我们走到118附近二号界桩中方一侧的时候,只听见一声巨响,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倒在血泊当中。”

经过抢救,毕世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左腿,只能安上假肢依靠双拐行走。一时间,毕世华很难接受这种生理、心理上的落差。

“躺在病床上觉得左腿就是空的,那时候也时常会看着窗外发呆,就想自己还能不能走下去。原来那种巡逻界桩的工作反而成为一种念想,总觉得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事情,生活得接着过下去。”

出院以后,镇康县政府给了毕世华很好的安置,但他仍然想继续为边境事务做一些实际的工作。镇康县外事办副主任黎红梅:

“他现在腿脚不方便,但他还是坚持在边境一线,通路的界桩,他就自己拄着双拐走,一些不通路的界桩,就靠同事和战友把他拉到能够看见界桩的地方。”

回忆起当初开始从事边境事务时,毕世华说,这份工作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毕世华妻子左建芬说,山里没有信号,他出门巡逻一次会失联好几天。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不太理解,也不太支持他的工作,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娃娃还小,有时候娃娃生病都找不到他,只能让邻居帮忙送到医院。”

2009年8月,缅甸内部发生大规模的武装交火。毕世华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第一时间上报情况,赶到边境线,插上国旗标明国界线走向。

“当时真的是冒着那种枪林弹雨,说真的嘛你讲不害怕,那不是的。那是有一种责任在驱使我们,我们把红旗插在国境线上,界线也清楚了,让我们的边民知道,是不能越过红旗的,越过红旗就不安全了。”

当时有6发炮弹在红岩村附近爆炸,村子处在流弹流炮的威胁中。毕世华立刻组织1000多户村民成功撤往安全地带。毕世华妻子左建芬说,经过这件事,他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家人和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也了解界务员工作的意义,家里人就开始支持他的工作,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和孩子跟他到界线上走一走,到界碑上看一看。”

在承担界务员工作的同时,毕世华担任着红岩村村支书。为了能让这个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的小寨子脱贫致富,村民方太文告诉记者,毕世华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极大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

“后来政府推广坚果咖啡种植。我们还有一点顾虑。又看着这些党员干部种了,我们也慢慢的跟着种,加起来也有三四万块钱的收入了。现在这个政策也是比以前越来越好了。”

【我叫毕世华,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民兵界务员,虽然在一次任务中我的左腿被地雷炸掉了,但是只要我还活着还能动,我就一定要把民兵界务员的职责坚持下去,这就是我毕世华。】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