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扫雷兵!听后再次致敬杜富国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作者:董睿 程成 纪思达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1-27 22:39

典型人物报道:《我是扫雷兵》(下篇)

在祖国西南边境线上,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们每天与死神碰触,用生命征服一片片遍布地雷的“死亡禁区”,还边境百姓一片安全祥和的土地。请听报道:《我是扫雷兵》(下篇)。采制:央广记者董睿、程成、纪思达。

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坝子雷场,是世界上最危险、最复杂的雷场之一。陆军云南扫雷大队的官兵们身穿30斤重的防护装备,在陡坡上进行人工搜排雷作业。云南扫雷大队队长陈安游说,这里地势险峻、坡陡土松,最高坡度达到80度,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扫雷官兵们只能采取两人一组的人工搜排方式徒手作业。

“这些未爆品已经在地下存在30多年,有的是处于战斗状态,有的是通过第一次爆破之后已经处于临界点,性能很不稳定,稍一触碰就会爆炸。”

坝子雷场布雷密度大,扫雷兵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这里还散布着无数弹片、子弹、罐头盒,各种金属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在雷场随便用探雷器扫一下,就有蜂鸣声,扫雷难度可想而知。扫雷大队的官兵们把拆除的地雷小心翼翼地放进形状大小各异的箱子里。战士唐世杰说,这些转运爆炸物的沙箱是扫雷大队官兵们特制的。

“云南扫雷边境段雷区环境复杂,雷障数量有十五六种,不管是型号还是形状都不太一样。之前弹药箱都是很大的一个箱子,没有针对某一种特定的型号去设计。当时杜富国同志就设计了一个图纸,都是按照炮弹的比例进行设计,在运输过程中就安全很多。”

发明转运沙箱的杜富国是扫雷大队的一名士官。一个月前,在一次扫雷作业中为保护战友,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附近村子的村民盘金良曾两次触雷被炸掉双腿,听到杜富国受伤的消息,非常难过。

“杜班长受伤,我心情很难过,因为天天都看到他们上山扫雷,他为了我们边疆人民在扫雷,我很感动,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雷区所在的猛硐乡适合种植茶叶、草果,但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在雷区,群众不敢进去耕种,只能撂荒。面对随时会威胁到边境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雷患,2015年6月,云南扫雷大队正式组建,400多名官兵经过4个月的集中骨干集训和临战训练后,开始排雷作业。杜富国父亲杜俊非常理解儿子的选择。

“战士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去做他应该做的工作,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一家人都没有谁后悔,也没有埋怨谁。希望他的内心光明起来,这就是我们最衷心的希望。”

和平年代,雷场就是战场,排雷就是作战。村长王德明说,部队进驻当地扫雷后,把土地安全地移交给村民耕种,已经产生经济效益。

“他们来了以后,把这片主雷场扫出去了,给我们村子里面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的安全感。”

11月16号,中越边境第三次扫雷行动正式结束。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共扫除雷区57.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彻底解决了30多年前战争中遗留的中越边境“雷患”问题,不仅为当地百姓扩大了生产生活用地,消除了安全隐患,还促进了沿边开发开放,拓宽了“一带一路”战略通道,展示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形象。扫雷大队队长陈安游:

“三年来,我们全体扫雷官兵艰苦奋战,尤其是以杜富国为代表的一线排雷骨干,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用他们的英勇无畏,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担当。”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