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一域,势关天下!窗口与现场:潮涌边关40年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郑蜀炎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11-02 21:08

新疆军区卡拉苏边防连官兵在边防线上联合巡逻

“新时代·戍守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开栏的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份,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的边关。座座国门,威然耸立,构成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成为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深沉情感的标志性地物。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国门”见证着祖国繁荣稳定、边海空防沧桑巨变。今天,开放融通的潮流奔涌向前,一座座国门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在新疆霍尔果斯,一趟趟中欧班列疾驰而过;在广西凭祥,来自越南的火车排成一条运输长龙;在碧波浩渺的南海,华阳礁上的大型灯塔为各国船只照亮航迹。

伴随着时代变迁,国门前始终有坚守的身影。为了守卫边疆,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一代代戍边军人远离亲人故土,长年与孤寂艰险相伴,用青春热血兑现誓言:决不把主权守丢、把领土守小!

漫漫边境线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一个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从东极哨所到西陲界碑,从南海岛礁到冰封北疆,无数戍边人用忠诚坚韧和奉献延续着绵长久远的家国精神。正如王继才所说:“守岛就是守国,国安才能家安。”亦如长期坚守偏远艰苦岗位的戍边将士所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一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感受祖国边海空防40年历史巨变,展现边防部队发展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展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时代风采,激励广大官兵用奋斗成就梦想,用奉献赢得新的荣光。

窗口与现场:潮涌边关40年

■郑蜀炎

(琚振华、查春明、陈大帅、谢平 摄)

评价辉煌历史,需要经典之语。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与进程,让我们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导师的话——

40年时空叠影间的那些光荣与梦想、凝重与瑰丽,见证着掌握了“伟大的认识工具”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史诗般奇迹的。

南沙永暑礁守礁官兵精神饱满守卫碧波南海

1、用青春和生命与祖国山河约定

中国文字以其独特的形象感,往往让人产生丰盈的意会联想。比如,说到“改革”“开放”这些词时,那云之下、水之上、山之峰的国门与边陲,仿佛已隐然在即;而每当我们念及边关、疆域这些字句时,更是有一种凛冽的语境扑涌心头,历史沧桑,山河岁月悉在其中。

边关一域,势关天下。现实场景要从开端讲起,所有故事皆有其推进的逻辑。

边地疆域作为一种国土构成的自然形态,当然含有“土地的描述”这一地理概念。而千年之前所出现的“边防”之词,是我们祖先基于这样的判断:“防者,堤坝之意也。”

然而,我们民族历史上最悲辛彻骨的痛楚,大都肇于失去了“堤坝”边海防。边防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争”即战争,“地”即疆土,火与剑最终改变国家版图,往往是“在痛苦中将痛苦客观化”的血色记忆;而那些瓜分豆剖间“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的历史,至今依然是不堪回首的郁结块垒。

一切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一切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语境。

对于军语“兵要地志”,其实也不妨这样理解——兵据守要地,才能完整地记载标志疆土地域。

为了这种特殊的价值承载,有这样一些军人剑指边关、壮行天涯、悬鼓待椎。他们用青春与生命与祖国山河约定:祖国的边海防史必须重新改写,久远历史的呼唤一定会得到深度回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