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的军旅“长途”
——记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一级军士长何世荣
刘亚迅、周浩、吴登峰
29年前,何世荣第一次登上长涂岛,当时的情景他永远也忘不了——
石头垒成的营房里,在蜡烛的微光下,他默默地收拾行装。
“晚上7点发电,9点就停电,8点半最后一次供水,你们要抓紧时间。”班长说道。
那一夜,何世荣第一次失眠了。
等投入到舰艇生活,何世荣终于理解了老兵们“上舰不上扫雷舰,上艇不上猎潜艇”这句顺口溜的含义。
老式的扫雷舰就餐在码头。严冬,集合后刚唱完歌,一盘盘分好的菜就早已凝结起白白的油花;盛夏,在码头吃饭像是在打一场恶仗,大汗淋漓。
“夏天睡觉可难受了,船舱没有空调,就像一个烤箱。”何世荣说。
“干几年就下岛。”那时的何世荣暗自琢磨。
然而,一次特殊“礼遇”,让何世荣开始振奋起来。那天,扫雷舰正在海上正常航行,迎面驶来一艘驱逐舰。两舰逐渐靠近,驱逐舰瞭望台突然响起了哨声,向扫雷舰致敬。班长告诉他:按照国际海军惯例,所有舰艇与扫雷舰在海上相遇,必须向扫雷舰鸣笛致敬,哪怕是航母也不例外。
从那一刻起,小岛和舰艇渐渐在何世荣心底生根发芽。
“守岛和跑步一样,就是3个字‘坚持住’!”何世荣下定决心。
2010年,在随舰执行世博安保任务中,何世荣迟迟没有接到起锚完毕的命令。
他赶快来到前甲板。原来,由于海上风浪大,起锚过程中,锚链绞到了一起,几个人吊到水面轮流作业累得脱力。
“我来试试。”何世荣主动请缨。
涌浪一阵阵袭来,吊到舰艏的何世荣,随着舰艇的摆动,一会扎入水中,一会重重砸向舷壁,一会被锚链刮出一道道血痕……经过半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抢修,锚链终于解开。被拉上来的何世荣一下子瘫倒在甲板上。
扫雷舰按时集结,圆满完成任务,何世荣也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世博安保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
干活拼命,何世荣不是第一次了。前几年,某重大演习任务前夕,何世荣突感腹痛,经检查,是阑尾炎。
“你需要住院进行切除手术!”医生说。
“还是保守治疗吧!”何世荣拒绝了医生的意见。时任电工班长的何世荣清楚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大队舰艇全部出动,缺一人,就缺一个战位,而且班里基本都是新同志,没有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
任务期间,这艘服役30年的舰在关键时刻真出了状况——尾轴舱一台电机出现故障。何世荣钻进舱室抢修,半个多小时后,腹部疼痛突然加剧。他忍着剧痛,吞下两颗止痛药,带领班员连续奋战6个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
返航回来,医院给他做手术,主刀医生直摇头:“真是个疯子。”
潮涨潮落。何世荣在岛上已经干了20多年。
2013年,何世荣晋升一级军士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兵王”。在战友们看来,他功成名就,再过几年就能顺利退休。
然而,何世荣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另一条路。
大队首次接收新型猎扫雷舰和遥控扫雷艇,在对新装备情况不熟,技术骨干不足的情况下,何世荣主动请缨,前往接装。
“遥控扫雷艇上只有电工兵的编制,你乐意?”“区队长成了一名普通电工兵,你愿意?”战友纷纷不解。
“专业分岗位,打仗不分战位!”他说。
更难的是,遥控扫雷艇信息化程度高,很多专业都得从头学起。
何世荣拿出坚守荒岛20多年的韧劲,开始从头学起。
只有初中学历的他,面对复杂的电路图和设备,学基础理论、看舰艇图纸、摸电缆走向、找电源设备,仔细辨别对比每一块电路、每一根电缆。专业书籍更是翻了又翻,笔记记了厚厚3大本。何世荣还利用工人师傅修理作业等时机,认真观察、记录下各种排除故障的方法,琢磨每一个细节。
从零起步,何世荣再次成为专业“大拿”。他提出的数百条改进意见,为提升遥控扫雷艇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9年来,何世荣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两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新华社杭州10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