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之心点燃希望,点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绿色背影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海涛 杨阳 等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0-17 02:10

播撒真情在瑶乡

——记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何方礼

■杜 建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许 东

何方礼(右二)在为村民讲授香菇种植方法。许 东摄

大西南的暮秋,偶有凉雨。记者跟随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何方礼的脚步,翻山越岭来到大瑶山。

“何政委好啊!”一路上,每次与瑶族群众偶遇,何方礼都会受到贵客般的礼遇,并被邀请到瑶寨木楼上喝碗油茶。

“脱贫攻坚,关键要做好人的工作。”何方礼的扶贫心得来之不易。

10多年前,何方礼满怀期望地为几个贫困户送去牛蛙、特种黄羊等,希望他们走特色产品养殖之路脱贫致富。谁知半年后,送去的蛙苗死的死、丢的丢,羊羔宰的宰、卖的卖……一次失败的帮扶经历让他认识到,“输血”仅能解一时之需,持续脱贫的关键在于让群众自己动起来,学会“造血”。

找到了病根,何方礼就对症下药。他得知,当地气候条件适宜规模化种植菇类、毛竹、杉木等。为此,他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为群众买来种子、秧苗和技术书籍,引导大家搞特色种植,收到很好效果。这几年,他又鼓励当地拓展了竹艺、木材加工等产业。

在很多瑶族群众心中,何方礼是出了名的“热心肠”。鼓励卖花群众开网店、帮毛竹种植户办笋厂、为孤寡老人联系医生治病……翻开他的扶贫日志,一个个温情而感人的故事跃然纸上。

“为群众办笋厂这事,他先后找了我5次。他敢做善成的作风给瑶族群众带去力量,也让我看到了远山的脱贫希望。”聊起何方礼,当地民营企业家罗岸峰感佩不已。他为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年产值100多亿元的柳州螺蛳粉产业,每年需要大量酸笋。得知情况的何方礼,一方面组织白云乡瑶族群众大量加工酸笋,一方面凭借“踩烂门槛”的执着说服当地知名企业与群众开展合作,最终走出了“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路。

“群众一天不致富,俺就一天不停步。”这是何方礼的心声,也是他的信条。

走出大山的红瑶女童不会忘记,为帮她们重返学堂,何方礼曾挨家挨户地劝说,引导群众改变“女不读书”的思想观念,把家里的女童送到学校。

融水苗族自治县新国村的干部不会忘记,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何方礼利用休假时间调研10多天;在县中队官兵与村党支部结对帮扶中,为解决与瑶族群众语言不通的问题,他不厌其烦地当起了“翻译”。

柳城县的很多群众也不会忘记,为解决出行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何方礼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上千万元,修通道路100多公里。如今路修通了,走出大山的特色农产品也有了更广的销路。

……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何方礼说,这几年,他的很多战友也都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帮助贫困群众强技能、建学校、找项目,真情挥洒在座座瑶寨,汇聚起合力为民的强大力量。他深信,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