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主席命令,让我们再次致敬两位新增全军挂像英模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王凌硕 曾礼明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9-21 13:00

昨天,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

这两位军队英模,一位是献身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科学家,一位是逐梦海天的舰载机飞行员,习主席均亲自签署命令为他们追授荣誉称号,并颁发一级英雄模范勋章和证书。

请跟随我们回顾习主席对两位英模的褒奖,以最真挚的感情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主席签署命令,追授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林俊德生前照片。

命令指出,林俊德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年过七旬依然战斗在科研试验第一线,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20多天里,仍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他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1项。他爱才育才、甘为人梯,对年轻同志言传身教、勤勉扶持、悉心指导,倾力匡助他们成长成才。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始终恪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临终前还特别交待“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

命令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要向林俊德同志学习,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强化军魂意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像他那样忠实履行使命,爱岗敬业,勤学苦练,拼搏进取,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像他那样永葆革命本色,大力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高尚品格和良好形象。

2013年2月18日,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原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举行。会上,宣读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的命令,并向林俊德同志的妻子黄建琴颁发了追授林俊德的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林俊德事迹:

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区——是一片让人崇敬的戈壁滩。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一个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东方巨响”响起的时刻。

关于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升腾时那辉煌瞬间,有一张经典照片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

然而,另一个更加打动人心的场景却鲜为人知——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他——林俊德院士。

那时,林俊德担任首颗原子弹“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只有26岁。林俊德和战友研制的压力自记仪,在首次核试验爆炸中准确测量到相关数据,立下大功。

林俊德一战成名,此后,他怀着对国家的如磐信念,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戈壁滩上,在一次次爆炸声中创造着“历史”——他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林俊德在工作中。

在红山某试验区旧址间,是林俊德院士和研究所战友们曾经的“家”——他们在此生活和战斗了整整20年。

这里太偏远,生活艰苦,补给困难。为了补充营养,当时上至所长程开甲,下至一般科技人员,几乎家家都养鸡;榆树沟里长着许多老榆树,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串串树叶、榆钱,还有榆树皮,成了官兵的“救命粮”。

就在这艰苦的地方,林院士和战友们攻克了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这一技术难题。西方媒体曾这样评价:中国人善于用自己智慧的大脑,把最原始的工具同尖端科学连接,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林俊德还在冲锋——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身患绝症,他一次次放弃会影响工作的手术治疗;离开人世当天,他还9次要求起床工作。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国防科技战士最后的冲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