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精算师”廖新华:到战区主战岗位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达 姜博西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9-21 10:07

凡事算一算“战场贡献率”

走进廖新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几幅飞机航空画,书柜上摆放着军舰、飞机、导弹发射车等各型装备模型,桌子上放着他多年来参加中外演训任务的纪念章。

其中,书架上整齐摆放的3瓶细沙格外引人注目,玻璃瓶身上贴着标签,分别注明了采集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常人看来,这是一瓶瓶用作纪念的沙子,但在廖新华眼里,它们还具有军事上的研究价值。

“不同区域沙土的漫反射系数也会有细微差别,而这种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药打击精确度……”他告诉记者,这些从不同地域采集回来的沙子都是准备送往专业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的样本。

多年来,廖新华始终保持着研究地图的习惯,经常一个人站在地图前端详半天。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会从重要目标、交通要道、气象特征等方面审视情况,就像走进战场一样。

同事王沛告诉记者,廖新华是个急性子,做事喜欢直奔主题。今年4月,他们向战区首长专题汇报某重大研究成果前,一名同事建议再把汇报材料推一推,被他断然拒绝。“推材料推不出未来战争的胜利。”那次半小时的汇报中,他没有念稿子,但关键数据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廖新华面对面辅导青年干部。王臻摄

助理工程师赵金山同样对廖新华直率的作风印象深刻。第一次课题研究时,他提交了一份33页的研究报告,没想到递到廖新华案头后被删改得只剩下薄薄6页纸,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被删了个干净,多处累赘繁琐的表述被大幅压缩。

“要讲‘战场贡献率’,与打仗无关的就别浪费时间和精力。”看着廖新华在报告上写的批注,赵金山觉得脸上发烫。

廖新华团队成员来自各个军兵种,既有留学归来的博士,也有基层部队军官。平日里,廖新华喜欢和他们研讨技术问题。每次研讨,他都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给表现优秀的同事,不是某重点型号战机首飞纪念T恤衫,就是海军舰艇的舰帽、杯子,件件不可多得。同时,他还通过多方“化缘”、个人分享珍藏等方式,筹集了3000多册军事书籍成立了联合作战图书室,深受大家欢迎。

这位带着军迷气质和专家气质的部队长立志打造一支学习型、专业型的团队。两年多来,他们先后为各级指挥员、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授课辅导数十场,提供咨询建议上百次,先后向军委和战区联指机构输送优秀参谋人员11名。

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

在廖新华团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事算为先,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

说起这条规定,参谋吴朝波深有感触。刚到队里不久,廖新华要求他对某课题进行研究。吴朝波一看是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基本没怎么计算推演就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

“这些结论经过计算了吗?”没想到,廖新华一眼就看出报告“有水分”。吴朝波拿回去重新演算,发现有些结论果然站不住脚,个别数据与实际还偏差甚远。

“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廖新华告诫吴朝波,“精算细算才有胜算。”

平日里,廖新华对同事关照有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大哥,但只要涉及专业计算问题,他总是一脸严肃。去年8月,团队组织演练复盘,一名参谋由于经验不足,导入的数据不是原始数据。平时很少发火的廖新华较起了真:“我们要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实数据,不是理论数据,否则算出来的东西最多是个大概,能用于实战吗?”

廖新华奔赴战区某陆航旅调研采集该领域数据信息。王臻摄

去年深秋,一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红蓝对抗演练进入“白热化”。突然,蓝方派出多艘战机和舰艇,在某海域看似毫无目的地绕飞、游弋。

盯着屏幕上一条条看似杂乱的航迹,廖新华陷入沉思:“敌”指挥所在重新排兵布阵?难道要偷袭×地域?

为了摸清对手真实意图,他带领团队对“敌”舰机相对位置、搭载武器性能、航迹阵位等数据展开计算,反复进行模拟推演,甄别查找每个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无数次的设想、求证、推翻中,对手兵力活动的脉络逐渐清晰,看似偶然、无关的活动被串成一条线,“敌”真实企图最终浮出水面。随后,廖新华迅速对“敌”展开行动研判、作出威胁评估、提出应对策略,为红方及时有力挫败对手作战企图提供了有力参考。

“算的功夫越深,胜的几率越大。”两年多来,廖新华带领团队依托全流程、体系化、背靠背的红蓝对抗一遍遍进行推演验证,从一组组庞杂的数据中分析原因对策,先后完成16类任务、70多个动作的仿真推演。

用廖新华的话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用数据给对手作战体系“拍X光片”,找出其中的关键节点,为联合作战指挥员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一名指技合一的部队长,他笃信计算的价值和数据的力量。“以前不是有句话嘛,‘人在干,天在看’,现在还要加上一句,‘云在算’。”这位被称为“首席精算师”的上校笑着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