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精算师”廖新华:到战区主战岗位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达 姜博西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9-21 10:07

廖新华(中)与某陆航旅飞行员探讨交流。綦智超摄

南部战区某联合作战研究室,唇枪舌剑,“硝烟”弥漫,一场红蓝对抗演习方案推演一时间陷入僵局。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按照既定的作战方案,红方能否有效应对蓝方火力突击?

“方案可不可行,让数据来说话吧。”在争论中一直保持沉默的某部部队长廖新华向现场指挥员建议。

随后,一场“数据战”在联合作战实验室打响。廖新华带领团队以蓝方空袭兵器总体参数和飞行方案为依据,精细推算弹道参数曲线,反复推演红方防空兵器火力通道、拦截区域、杀伤概率……

很快,一份关于红方作战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及优化调整建议在推演中“一锤定音”,得到普遍认可。在之后的红蓝对抗演习中,这份红方作战方案大显神威,一举挫败蓝方企图,为红方赢得演习胜利。

从此,廖新华一战成名,“首席精算师”的称号不胫而走。

到战区主战岗位去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拉开了我军联合作战体系构建的序幕。

当时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华得知南部战区急需联合作战人才,任现职快满两年、已被列入干部后备人选的他第一个报了名。

不惑之年的廖新华自称“骨灰级”军事迷,从小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家里收藏着300多架各种武器模型,这是他20多年的积累,其中不乏我国像真缩比飞机模型大家陈应明亲手制作的精品,也有宋文骢等飞机设计总师赠送的珍品。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阅读军事杂志、研究地图、绘制军事题材画的习惯。

2001年,廖新华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5分钟内完成战备”的应急作战部队,先后参加全军重大演习20余次,完成军事理论专著3部,获得某军事理论研究特等奖1项、一等奖两项。

“我很向往这个岗位。”提起放弃稳定工作到南部战区任职的决定时,廖新华说,“我始终在钻研打仗的问题,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妻子知道他的志向,最终同意了这个决定。

2016年6月,廖新华离京赴南部战区报到时,带了两枚印章。一枚刻着西汉名将陈汤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另一枚刻着“忠勇彪悍”4个字。

廖新华带专业骨干赴海军某舰交流学习。綦智超摄

战区组建之初,各项工作刚刚展开,廖新华所在的部队作为战区联合指挥中心的重要支撑,在我军还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职能定位是什么?应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一连串的问题拷问着他。

这位新上任的部队长,带着刚刚组建的团队整理编写案例库和专业手册,研究提出核心能力框架。为开发专业系统工具,他围绕数据积累、模型研究、关键技术等问题,开创性地提出战区联合仿真试验构想。在此基础上,他们与多家军工单位和院校联合攻关,建起了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随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效能如何量化评估?一次研讨会上,廖新华大胆提出:战役设计可以通过兵棋推演,部队行动可以依托系统仿真,装备性能可以使用模型计算,体系效能也可以用工程化方法实现量化和评估。

为了充分论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廖新华阅读了大量中外专业理论文献,反复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将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抽象为多类模型进行计算研究,为体系化提供工程化支撑。在随后的一场战备拉动演练中,伴随着等级部署转进,廖新华带领参谋团队精确计算,迅速提出联合作战体系构建和优化调整建议,为战区联合指挥中心统筹力量、分配资源、部署行动、评估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演练复盘中,列席的多名联合作战专家认为,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有效提升了联合作战的科学性,也为战区的体系效能评估探索出一条新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