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模空前的“东方-2018”战略演习硝烟已散去。我参演部队官兵在与俄军官兵联合演训、近距离接触中,看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受到哪些启发?我们将第78集团军部分参演官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呈现给大家。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9月13日,“东方-2018”战略演习举行沙场检阅,中俄一系列重量级“明星”装备悉数亮相,共将战略演习推向高潮。 李祥辉摄
我参演官兵讲述“东方-2018”战略演习见闻——
“亲密接触”中的俄军印象
■邓庆颖 安 阳 特约记者 向 勇

俄军2名士兵20分钟内就把10吨重的油车拖到车上。邓庆颖摄
3个辖区引导无缝对接、上等兵直接调动装备、2名战士完成拖车任务,俄军严格履职——
“我的工作我负责”
8月20日下午5时,中国首批参演部队抵达俄罗斯境内。从后贝加尔斯克火车站到楚戈尔任务区有近280公里车程,中间须经过3个辖区。为了保证行程顺利,俄方派出军警、交警引导中方车队。坐在“头车”的第78集团军某工化旅作训参谋迟旭文发现,一路上,俄军引导车3秒钟就能完美接续。
“引导车辆隶属不同部队,虽然大家分管不同区域,但衔接既连贯又顺畅。”随队的翻译史永华刚从新疆库尔勒国际比武场回来,他认为,职责清晰,责权匹配,是俄军一大特色。
对此,该旅运输投送科科长陈志飞感同身受。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上等兵就能直接调动装备。”
他从自身经历的一次机动说起。“楚戈尔靶场地势连绵起伏,最长的上下坡有1公里左右。如果不提前了解路况,下坡时依然使用发动机带车,很容易损坏装备。”中国军队途经这个地段时大都是夜晚,加之对路况生疏,其行驶难度可想而知。8月21日中午,中方一辆满载10吨重的新型油车在经历几次惊险的上下坡后“趴窝”,电脑显示车辆需要检测。二级军士长曲峰正在紧急修理时,负责引导中国车队、一名服役6年的俄军上等兵跟后勤部门打了个电话,直接调来2辆拖车。
翻译史永华解释道:“这名上等兵的任务是保证中国车队安全抵达任务区。为了确保完成任务,他有权申请调动与任务相关的所有保障力量。”“我的工作我负责!”在场的工化旅参谋长王士伟一语中的。俄方拖车抵达后,车上驾驶员和操作手2人仅用20分钟就把10吨重的油车固定到车板上,中方只需出人引导车辆即可。
“这归功于俄军高度的职业化!”王士伟说,这2名俄军士兵,平时专注于研究和处理如何装载运输各种车辆机械,不仅如此,俄军的驾驶员也是修理工、操作手。所谓的一专多能,不是什么都要会,而是在本专业内实现“多能”。
“装备就好像配发给个人一样!”中方指挥员对此事饶有兴致地探讨。大家分析认为,这样的好处是:指挥官不用为维修、保养、管控等一系列问题分心,可以全身心研究打仗。
不用请示汇报,管理成本就会很低。翻译史永华还观察到,3个半小时的行军,虽然突发情况很多,但拖车上的2名俄军士兵并没有向上级打电话求助。某合成旅干事孙伯语参观俄军装甲车辆发现,俄军士兵特别了解自己的装备,非常注重保养油路、油管和发动机等关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