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延安》:回望党和军队的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贾永 李敬坡 等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8-23 07:05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探索出了一套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

【解说】

2017年12月1日,来华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部分外国政党代表,前往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党校参观。

在与党校师生座谈时,延安,成为菲律宾民主人民力量党总裁皮门特尔多次问及的地方。

正是从延安开始,这所培养中共高级干部的学府迎来了大发展。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探索出的一整套建党治党经验,也一直被国内外所关注。

1944年7月22日,延安迎来了美军陆军上校戴维·包瑞德率领的观察组。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回答美国政府一个疑问:山沟沟里的中共,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

美军观察组体验八路军的生活方式,住简陋的窑洞,吃简单的饭菜,参加劳动和军民联欢集会。

与延安零距离接触半个月,观察组被深深震撼了。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在给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对陕北共产党根据地的初步非正式印象》中写道:“那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完全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中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我们全组成员都有相同的感觉,我们来到了一个不同的国家”。

延安,这座山沟里的小城,这座共产党的首府,与当时的中国有着太多的不同。

这里是毛泽东当年的菜地,山坡上是毛泽东一家居住过的窑洞。70多年过去,满园的绿色一如当年生机勃勃的延安。

同样是接待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重庆,蒋介石拨了8万元经费;而在延安,毛泽东用以待客的,是自己种植的蔬菜,一顿饭只花了几毛钱。尽管蒋介石再三提醒陈嘉庚“切不可受共产党的欺骗”,但延安之行已经让这位爱国老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所在,陈嘉庚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黄克功,红军时期的团政委,抗大三期学员队队长;张灵甫,黄埔四期生,国民党军队的上校团长。同样有过枪林弹雨的经历,同样是因情生恨而杀人,两人受到的惩处却截然不同。

处理黄克功一案时,面对许多人刀下留人的请求,毛泽东坚定地说: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黄克功最后被判处死刑。而张灵甫仅仅被关了一年就官复原职,继续掌权领兵。

孔祥熙和肖玉璧。前者,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后者,曾任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

1942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国财政部跟踪调查发现,这笔款中竟有8000万美元直接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账号。丑闻曝出,舆论哗然,孔祥熙却在蒋介石庇护下照样升官发财。而在共产党一边,1933年参加革命、浑身有90多处伤疤的肖玉璧因贪污挪用公款3050元边区币,被处以极刑。

两个政党,两种纪律,两种作风,两种走向。

【同期】姜铁军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两个领兵人,两个“理财人”的不同结局,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共产党的本质区别。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阶段。

【解说】

鉴于王明严重破坏党的统一和张国焘由反对党中央发展到投靠国民党的深刻教训,六届六中全会重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定与纪律的决定》,规定“各中央委员不得在中央委员会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委员会决定相违反的意见,亦不得有任何相违反的行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原则和制度,在这一时期得以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说,我们党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把纪律放在最前面,是因为他深知,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只有加强纪律,才能赢得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1941年至1942年,陕北进入了最为艰苦的岁月。

【同期】谭虎娃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当时,侵华日军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国民党政府又停发了八路军军饷的拨款。再加上顽固派的破坏,延安陕甘宁边区经济陷入了困顿。在这种情况之下,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亲自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