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延安》:回望党和军队的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贾永 李敬坡 等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8-23 07:05

【解说】

从创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开始,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然而,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一度失去了军事指挥权。

血战湘江后,出发时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战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多少红军将士怀念跟随毛泽东打胜仗的日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黔北遵义,刚刚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在失去指挥权两年零三个月后,进入中央决策层。那一刻,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此将党和红军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邓小平后来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

当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最狭窄的航道,毛泽东力挽狂澜: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待到蒋介石如梦方醒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经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毛泽东回来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回来了,能征善战的红军回来了!

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次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

一路向北,落脚延安,共产党人在艰难跋涉的征程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真理: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远方的掌舵人;一个政党走向成熟,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核心。

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上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看齐,就是维护核心;看齐,就是找准方向;看齐,就是团结一致。

延河,延安的母亲河,沿着千沟万壑奔涌而来,穿延安城而过,汇入黄河,流向大海。

千流归海。就像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走向团结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

指针,回拨到1937年3月31日。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不到半年,毛泽东、张闻天、博古、朱德等中央领导,齐聚宝塔山下的一处窑洞。

这次扩大的政治局会议上,有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

长征途中,仗着手下兵强马壮,张国焘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公然闹分裂,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北上决议,强行带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一部,第二次过草地南下。

兴奋的会师变成了严重的分裂。党中央被迫率领仅仅只有7000余人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北上。

后来,斯诺问毛泽东:“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这是一封张国焘发给中央的电报——

【字幕+解说】“此间已用党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你们应以(称)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一、四方面军名义已取消”。

【解说】

利令智昏的张国焘,竟然发展到了另立“中央”的地步。

【同期】李国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1935年的10月19日,毛主席率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我们中央红军就有了一个落脚点,但是当时的形势很不乐观:外边蒋介石是调集重兵,妄图把我们红军聚而歼之,甚至困死在这个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而内部,张国焘的分裂行径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陕北红军给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以极大的拥护和支持。

【解说】

这里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红军战士身上的褴褛衣衫,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岁月的艰难。

中央红军刚到陕北,大雪纷飞的冬天就到来了。而整个队伍的过冬衣服还没有着落。

忧心忡忡的毛泽东提笔给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写去了一封信。

信的主要内容只有一条——借钱。

之所以用借的方式,是因为毛泽东深知,红十五军团同样拮据。并且,徐海东曾经是张国焘长期的部下。

【同期】李忠杰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海东同志态度非常坚决、非常明确,他马上就把经理部部长查国桢找来。问他:“我们还有多少钱?”查国桢告诉他:“满打满算只有七千块钱。”那么徐海东同志马上就说“留下二千块钱,把五千块钱送给中央,毛主席写信来借钱,说明中央确实比我们更困难。所以我们哪怕不吃不喝、挨饿受冻,也要支援中央!”所以很快这五千块钱就送到了中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