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延安

8月17日至19日,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会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军事·农业频道分别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该片,观众反响热烈。《回望延安》是站在新时代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追根溯源,是对延安时期我们党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展现弘扬,突出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突出延安精神的时代启示,特别是突出党的七大的历史贡献,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视角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历史命题,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生动历史教材。解放军报今天全文刊登该片脚本。
【题记】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这里开始,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走向抗日前线;从这里开始,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烈焰越烧越旺;从这里开始,一个年轻的政党进一步走向成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回望延安,回望那段似火的岁月,对于在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推出片名】回望延安
延安: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
【正文】
1947年春天,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战争,突然降临延安,降临这座党中央进驻了整整十年的陕北小城。
这年3月,胡宗南等部20余万大军进攻延安。宝塔山下,黑云压城,延河两岸,炮火连天。
党中央断然决策,用延安一座空城,换取一个中国。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不顾安危留在陕北,以牵制敌人重兵。虽然,这时的解放军数量上还不到国民党军队的一半,但毛泽东俨然看到胜利的曙光了。他自信,落脚延安这些年,共产党人早已淬火成钢。
此时的蒋介石志得意满。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这座空城后,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毛泽东住过的窑洞。
也许,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解放军就攻克了南京,他那总统府的日历,再也没有翻过1949年4月23日这一天。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1945年,也是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新落成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盛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红色大字,烘托出鲜明的大会主题。
【同期】习近平主席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列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们党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说】
此时的毛泽东,已是全党公认的领袖。大会选出的五大书记,组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这一年,毛泽东52岁,朱德59岁,刘少奇、周恩来47岁,任弼时4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同期】郝琦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威望。这与他对党的贡献、对军队的贡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与他本人的领导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就连老百姓也自发地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同期】老百姓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嘿哟,他是人民大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