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闭关锁国酿成悲剧
有人指责林则徐的,是他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硬伤”,不懂世界,更不懂国际规则,把皇帝给误导了。比如,1839年9月,林则徐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说的是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又如,林则徐还给道光皇帝上奏:“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洋人嗜好吃牛羊肉,若无从大清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就都会消化不良而死。
今天看来,这些说法,确实是笑话,但今人又怎能苛求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后的世界观呢?
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朝文武大臣,不知道“英吉利”为何方神圣,道光帝曾询问:英吉利是否与俄罗斯接壤?通过新疆能否走旱路到英吉利?他更迷惑地问大家:“该女主(维多利亚女王)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
评价一个人,不能超越这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实事求是地讲,道光不是一个坏皇帝,勤政,节俭,颇有明君气象,但偏偏在他当皇帝的时候,爆发了鸦片战争。只能说,他的爷爷,自我感觉太好的乾隆,从当初拒绝了马嘠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那一刻起,就给子孙后代埋下了地雷。
鸦片战争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双方时打时和,谈判的时候鸡同鸭讲,学者蒋延黻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中写道:“中、英双方均未发表宣战正式公文,并且忽战忽和,或战于此处而和于彼处。此种畸形的原因大概有二:一则彼时中国不明国际公法及国际关系的惯例。不但不明,简直不承认有所谓国际者存在。中、英的战争,在中国方面不过是‘剿夷’‘讨逆’。就此一点,我们就能窥测当时国人的心理和世界知识。第二个缘由是彼时中、英两国均未预抱一个必战之心。”
英军劳师远征,为了是榨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清军奋起抵抗,也是因为对方谈判桌上要求太贪婪。
今日再读鸦片战争史,颇为伤感:国家有难之际,一国精英轮番上阵,却囿于时代局限,轮番败下阵来。
杨芳这个人,值得重点写。他是贵州人,南征北战,战果赫赫,堪称嘉庆、道光年间最为耀眼的将星之一。他最著名的战役,是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生擒叛军首脑张格尔。
张格尔从他爷爷开始,就在南疆搞分裂叛乱活动,道光六年,张格尔在中亚浩罕国扶持下,聚齐十多万叛军,肆虐南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历史评价说,张格尔叛乱,“不仅是清代南疆历史上,也是有清一代震动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当时叛军势力强大,有英国支持,装备着俄国武器。
杨芳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中起到关键作用,他悍勇无畏,以硬碰硬,几番恶战下来,击溃了叛军主力。当张格尔想溜时,他又率众追杀,最终将其活捉,送到北京处死。张格尔家族持续三代人、数十年的叛乱,至此画上句号。这是了不起的军功,道光对杨芳恩宠有加,准紫禁城骑马,在紫光阁绘功臣画像。
无疑,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处处溃败,道光心急如焚,他企盼“战神”杨芳能够成为他最后的王牌,克敌制胜。当71岁的杨芳出征广州后,道光勉励他“日夜引领东南,企盼捷音之至”。然而,这次杨芳未能成为关键先生,反而留下了“马桶破敌”的野史,毁了一世英名。
林则徐,杨芳,可谓分别代表了当时大清帝国文臣武将的最高水平,然而与一群陌生的敌人开始一场陌生的战争时,他们固有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当封闭已久的中国大门被英国人野蛮地踹开时,无论是有“天下第一能臣”美誉的林则徐,还是身经百战的传奇战将杨芳,此刻,他们视野的局限性,知识结构的巨大缺失,“天下观”“华夷观”的落后……暴露无遗。只能说,那时中国之势,不可阻挡地如过山车一般下坠,又哪是林则徐杨芳等人能够止住。但如果没有林则徐杨芳,境况会更糟糕。
这是历史的悲剧。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内
即便在当年,鸦片贸易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此,英国历史从来不承认鸦片战争,一直将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称为“贸易战争”,声称该战争是为了寻求平等承认和贸易自由。英国人这么说,我们中国人,也就这么认了,尤其是在评价林则徐的时候?
个别中国人,偏偏习惯于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中国的事,比如指责当年林则徐不给英国人自由贸易的机会,不尊重国际规则,才引发了鸦片战争。但事实是,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是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的“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他当时还委托外国专家专门查阅了《万国公法》,查明义律根本不享有治外法权。但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将凶手遣送回国。林则徐大怒,派兵开进澳门,驱逐英国人出境。要知道,当时九龙还是中国的地盘呢,林则徐之举,完全是捍卫主权,行使正当的执法权。
是谁不尊重国际规则?
评价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一定不能忘记了鸦片贸易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不正义——一个国家居然以国家行为对中国进行武装贩毒,还忽悠这是“贸易自由”!
鸦片,给中国人造成了极大毒害,十九世纪的中国人曾如实记录了吸鸦片者的惨状:“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连当时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都这么说:
“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遥想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他的心中,充盈着在儒家学说中培养出来的一位中国政治精英的自豪感与为国为民满满的责任担当,此刻,他代表了人类应该坚持的正义与道德。然而,他哪能意识到,非正义与非道德的势力那般强大,尤其是当时自以为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英国人,一旦利益(即便是不道德的利益)受损,马上就露出狰狞的一面。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曾精辟地写道:
“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
英国打赢了他们声称的“贸易战争”,也成功打开了鸦片倾销到中国的大门,鸦片毒雾,弥漫中国,害人无数。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鸦片遭到摧枯拉朽式的查禁,最终在1953年基本被肃清。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能更深刻理解“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内”的西方式丛林法则。
我们也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大与自卑都是要不得的,而“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到现在都不过时。
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
1841年8月,被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西安与妻子告别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6月,林则徐挚友、大学士王鼎恳求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不要批准丧权辱国的条约,廷谏、哭谏均无效,毅然自缢以“尸谏回天听”。他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
1850年1月,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告病返乡,途经长沙时,与左宗棠会面,后者因为紧张还失足落入湘江。当时林则徐65岁,左宗棠37岁,一位是当时的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一位是即将登场的“中兴之臣”、国家栋梁,两人烛下放怀畅谈今昔,纵评天下大事,尤其是新疆之事。这年秋,左宗棠听闻林则徐逝于广东,含泪撰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26年后,左宗棠抬棺出征,率大军收复新疆。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勋时,左宗棠也是65岁。
因鸦片战争开启的中国近代史,痛点太多,不堪回首。但让我们深感幸运的是,中国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比如林则徐,比如左宗棠,他们一代一代,从未放弃努力,他们无法成为超越时代的“超人”,却一直在努力。惨痛的历史,并不曾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