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参赛国装甲兵实战化训练水平的一次检验
步战车与坦克同为陆军标志性的主战装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军工发展的水平,“苏沃洛夫突击”“坦克两项”的比赛设计实战性都很强,能够有效检验参赛国装甲兵部队训练水平和战斗力。
“苏沃洛夫突击”是“国际军事比赛”项目中唯一以俄国“常胜将军”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命名的项目。今年,俄罗斯不仅从战场上调回一名上将作为领队,而且部分参赛队员还有实际参战经验,足以看出今年竞争的激烈。
在接力赛中,每支参赛队要使用同一辆步战车接续参赛,总行驶里程51.6公里、越障120个、突击目标24个。障碍设置复杂,目标隐显多样,比赛强度很高,加上赛场预设炸点此起彼伏,把观众带入一种浓厚的战场氛围。
赛道中雷场通道障碍的设置,俄军规定其宽度应根据扫雷装备的性能来确定,通路标示应根据扫雷后留下的痕迹来设置,而我军规定雷场通路宽度根据车体加宽1米来确定,通路由人工予以标示。
“显然,我们的规定看起来严格,但是没有顾及战场实际面临的敌情威胁。”徐有泽说,“一套比赛规则就是一本‘教科书’,必须坚持以对手为师,通过赛场比拼找准我军与外军在训练理念、武器装备、组训方法等方面的差距。”
俄军经过多年实战历练,装甲兵训练的标准和方法也在不断调整,例如增大土岭的坡长和顶高、将低速通过车辙桥改为中高速通过等等。对比这些训练标准的变化,也映射出我军在实战化训练理念上的差距。
徐有泽表示,实战化训练重要在于将研战研训结合起来,比赛提供了我们将“赛场向战场延伸”的机会,这也是这项比赛备受关注的原因。
对中国参赛办赛裁评水平的一次检阅
中国的参赛办赛裁评水平成为“国际军事比赛”能否在中国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7月30日在“苏沃洛夫突击”小组赛结束后,各国裁判对于最后的结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徐有泽坦言,这是库尔勒承办“国际军事比赛”以来,甚至是自中国2014年开始参赛以来,各国裁评对结果确认最快的一次。
“这一点是对中国裁评工作最好的证明。”徐有泽说,“往届比赛,包括在赛事发起国,比赛结束后都会围绕成绩进行长时间的复议,这说明我们的裁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为了确保“国际军事比赛”公平公正,库尔勒赛区研发了包含车辆过障感应系统、边裁现场裁决系统、靶标控制评判系统等7个系统在内的一体化综合裁评保障系统,实现了边裁现场裁决、成绩自动生成、信息实时显示,保证了依规依纪执裁、细致精准评判。
“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参赛各方还对裁评细则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充分磋商,形成一致意见。”徐有泽说,承办“国际军事比赛”,在检验我陆军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改革强军路上开放自信、阔步向前的崭新形象。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