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兵老师”来家访,因病休学的扎西,脸上有了笑容。王添昊摄
2、墨脱响起朗朗书声
经过军地双方协商,周国仁成了背崩乡希望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主要教语文。尽管训练任务很重,但在连队支持下,他合理分配时间,从来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上课第一天,周国仁懵了。
讲台上,任凭他讲得如何生动,孩子们只是呆呆地望着他。
“是讲得太难,还是孩子们不喜欢?”周国仁心里犯了嘀咕。
此时,坐在后排听课的副校长丹增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新老师不会讲门巴语,要认真跟老师学习汉语。”
丹增先用汉语讲了一遍,又用门巴语讲了一遍。周国仁瞬间明白了,这些门巴孩子听不懂汉语。而语言障碍,也是学校留不住老师的原因之一。
要教好孩子,首先要打破语言障碍。由于门巴语没有文字,仅靠口口相传,周国仁便拜懂汉语的达瓦老师为师。
为了学好门巴语,他用汉语拼音代替门巴语进行“音译”,耗费近3个月时间边学边记,记录了10万余字的翻译笔记,渐渐疏通了他和孩子们之间交流的语言障碍。
当时,墨脱尚未通公路,大雪封山期长达七八个月。
学校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周国仁就自己摸索编写;开山了,他用自己的积蓄,委托亲戚朋友从县城采购书籍;没有粉笔,他用木材烧成炭,在白木板上书写。
对一些因病休学的孩子,无论多么偏僻的山村,周国仁坚持每周家访一次,给孩子们“开小灶”。
“只有插上知识的翅膀,生活在大山里的门巴人,才能真正走出贫困。”周国仁深谙这个道理。
他说,如果说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我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让门巴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