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刘旺自述:14年的努力换来乘“神九”登天

来源:“沧海观澜”微信公众号作者:刘旺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8-01-27 18:03

2009年6月,神舟九号任务在即,新的考验开始了。这次任务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需要航天员手眼脑的高度配合和协调。

由于手控交会对接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尚属首次,我们没有任何空间操作航天器的经验和直观认知,对航天器在空间的运动特性、控制特性并不完全了解,而且在地面无法真实模拟。因此,需要航天员全面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理论知识,具备及时准确的判断反应能力、冷静果断的心理素质。

此外,此次任务在轨飞行时间13天,需要航天员有稳定的身体和生理素质,确保任务期间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在共同训练、任务训练、强化训练阶段,我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定选考核中成绩优异。

2012年6月15日,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确定,“神九”任务乘组由景海鹏、刘洋和我组成,并由我执行中国首次太空手控交会对接任务。14年的追求和努力,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我心中无比激动。

6月16日16时,伴随着火箭的轰鸣声,在强大的推力下,我们冲上了太空。

第一次在300多公里外的太空俯瞰地球,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体会着异于地球环境的感觉,兴奋、自豪之情涌上心头,正是有了国家的强盛,我们才有飞上太空的机会。

6月23日晚,完成手控交会对接的各项准备之后,我安然入睡。

第二天,我们按计划开始手控交会对接试验。经过8分钟的精心操控,手控交会对接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耳机中传来地面指挥大厅内的阵阵掌声。

地面通知我,对接精度非常高,平移偏差和角度偏差都微乎其微。

当时,我热泪盈眶,拉着两位战友的手,共同庆贺,又举起右拳用力挥动,向祖国和人民报捷。

这次太空之行,对我的思想也是一次洗礼,使我对地球的认识又一次升华。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不禁感叹她是如此美丽和伟大,给予我们丰富多彩的生命,提供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历史,我们应该爱惜、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也深信,地球之外,在茫茫宇宙中,一定还有生命存在,还有星球适合人类生存,但很遥远。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我们才可以探索更遥远的太空,创造更悠久、更辉煌的历史和文明。

6月29日10时,返回舱平安降落在着陆场。当我走出返回舱,脚踏大地,沐浴着太阳的温暖,享受着草原的清风拂面,闻着青草的芳香时,我对自己说,我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当时有记者问我的感受,我说:“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回家的感觉真好!”

完成返回后的身体康复工作,我积极参加各项宣传交流活动,宣传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宣扬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2012年9月,我随代表团赴德国送交国际宇航联搭载神九飞船的旗帜,并与欧空局航天员和专家进行交流。在活动现场,我们播放了神舟九号任务视频短片,看到手控交会对接的情景,在场的许多专家和外国航天员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这是国际航天界对中国航天事业成就的肯定和赞扬,令我倍感自豪。

2014年1月,“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习主席亲自为我们颁奖。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最高褒奖,也是我为祖国航天事业继续奋斗的新起点。

2014年7月,我被任命为航天员大队二中队中队长,负责第二批航天员的管理和训练工作。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和后续载人航天工程任务需要,我还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并于2017年6月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又担任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工效专家组成员,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多尽一份力。

中国新时代,太空新征程。回顾过去,自己能成为一名航天员,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一份贡献,是我人生中莫大的光荣。

而今,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跨入空间站建设的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还在前进,中国航天员任重道远。

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更高的标准投入到新的学习和训练中,时刻准备接受党和人民的挑选,时刻牢记自己面向国旗立下的誓言: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