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激活中国经济澎湃动力

来源:南方网作者:李建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8-10-05 23:09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活力创新力不断增强奠定坚实基础。(10月4日新华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重点领域基础性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壁垒进一步消除;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价格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营改增全面完成,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一系列改革举措,改善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鲜活地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40年,推动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中国发展的经济奇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事实诠释道理,数字见证巨变。从数量规模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从经济增速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从经济结构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中国三产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9%、40.5%和51.6%。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市场主体看,在中国,现在每天有超过1.8万户企业破土而出。过去5年,市场主体数量增加近80%。可以这样说,加速涌现的市场主体,成为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动力源泉。其宏阔的时代背景,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推动的经济大发展和大转型。

人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是目的与动力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现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40年,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3%,2016年提高到80.0%,上升了69.7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中,2016年中国排名第95位,比1978年提高80位。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40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40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40年。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更加清晰。有理由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