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中王成高喊“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代人。而在1985年的老山前线,年仅20岁的韦昌进,在身负22处重伤的情况下,面对敌人进攻,主动向排长请求对自己所处哨位实施炮火覆盖,决心与敌同归于尽。这种危急时刻敢于喊出“向我开炮”的血性,正是人民军队从弱到强、屡克强敌的胜战密码,更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保证。作为未来一线指战员,必须破除“当和平官”“做和平兵”的麻痹懈怠思想,努力感悟传承“向我开炮”的血性基因。
一、把握血性基因的深刻内涵。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凭借小米加步枪战胜了飞机大炮,靠的就是钢虽少而气尤足。几场经典战役把血性基因生动演绎为“三气”:一是敢打必胜的勇气。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官兵身着单衣,趴在零下40度的雪里埋伏6昼夜,一举击溃敌军。这种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毅之气、勇武之节和勇敢之志,正是血性基因的生动写照。二是势不可挡的杀气。小高岭之战中,敌军蜂拥爬近山顶的危急关头,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用生命保住了阵地。血性基因正是这样一股舍身取义的杀气,昭示着危难时机舍身忘死的魄力。三是傲啸山林的虎气。三所里之战中,38军113师冒着发现即被围歼的危险,大胆冒充李伪军溃退部队,成功实现穿插。血性基因正是这样一股敢打敢拼的虎气,是英勇无畏、刚毅坚强的威武气质,是虎的气势、虎的威猛。
二、深悟血性基因的传承魅力。相较于物质力量强弱的客观性,传承血性基因显然更有拓展空间。放眼战史长河,传承血性基因意义有三:一是富含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点。从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到曹操大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从火烧连船的赤壁之战,到东晋大败前秦的淝水之战,无数以少胜多战例证明,拥有舍我其谁、向死而生的精神气概是多么重要。二是蕴含我军战无不胜的传家宝。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以一敌五、以一挡十,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以少胜多、以柔克强,再到抗美援朝时期的以气驭钢、以寡敌众,无一不证明:我军的成长发展史,恰恰是一部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的传奇史。我军攻无不克的制胜因子,正是那股“跟我上”“不怕死”的精神力量。三是饱含军人主观能动的精气神。战争是人与武器的结合,但归根结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当今唯武器论、唯技术论甚嚣尘上的时代,更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领略人精神意志的可贵之处。没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信念,再好的装备也将沦为破铜烂铁。
三、熔铸血性基因的制胜力量。一是把“今夜就战”的思想立起来。紧盯“醉太平”和“不战之困”,用习主席强军思想凝聚意志、用“三问”砥砺前行,常态开展“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很远”群体恳谈,不断强化“军人生来为战胜”的价值认同,点燃建功沙场、决战明天的凌云壮志。二是把“精武砺剑”的动力鼓起来。坚持对抗比拼蓄气、实战训练淬火、演习演练砺胆,常态组织险难科目训练,跟进抓好心理行为训练,为思想磨砺锋芒、为武器装上刺刀,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沁入精神风骨。三是把“冲拼硬上”的血性强起来。注重传承励志,大力弘扬王成、韦昌进“向我开炮”的英雄精神,诵读革命英雄故事、争当优秀红色传人;注重管理规范,持续振三声、正三相、纠三手,使血性基因在落实一章一法、规范一言一行中巩固深化;注重示范感召,定期组织评优评先和典型宣扬,人人公开承诺践诺、争当打赢先锋,形成练兵备战新风尚。
五十年代,面对武器装备的绝对代差,革命先辈用“向我开炮”捍卫了尊严,在鸭绿江边书写了不败神话;七十年代末,为守护边疆国土,革命先辈用“向我开炮”击溃了挑衅;新的时代,虽然装备技术日新月异,但世界并不太平、周边安全形势复杂,我们更要传承好“向我开炮”的血性基因,接过强军兴军的重担,用新的辉煌告慰先辈:中国军人血性不改,军魂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