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源于历史基于实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解放军报评论员责任编辑:康哲
2016-05-20 02:02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谈学习习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源于历史、基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等等。在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军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以便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正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趋势。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聚焦官兵的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和军队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落到为强国强军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为党和军队事业发展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20日 0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