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外脑评论:莫让“优先”成“忧先”

来源:解放军报网作者:叶鹏责任编辑:乔梦
2016-03-18 19:58

军网外脑评论:莫让“优先”成“忧先”

■叶鹏

前段时间,《军人优先一下怎么了》在微博、微信中疯传一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中“公知”的刻薄言语和老孙的反驳,让笔者顿感五味杂陈、默然心酸。军人优先,这一良好拥军传统,为何演变成一道让官兵感到莫名心酸和困惑的社会难题,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一、“军人优先”面临的困境

军人优先,是国家对军人这一执行特殊任务的群体的一种特殊关照,是人民群众关爱人民子弟兵的一种具体体现,是法律法规赋予军人的一项合法权益。“军人优先”既是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也更像是一座特别的桥梁和一条神奇的纽带,让军民之间情相拥、心相连。但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国防观念的逐渐淡化,“军人优先”逐渐被社会淡忘,陷入了实际操作与创新发展的困境。环顾四周,我们不难发现官兵在面对“军人优先”时的种种困惑。

(一)自律谦让,官兵们不想用

对于官兵而言,“军人优先”更多是一种尊重和荣誉。笔者曾以“军人优先”为主题在官兵中做抽样调查,在怎样看待和行使“军人优先”这一权益问题上,绝大部分的官兵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项特权,更多的则是在每当看到“军人优先”的标志时会产生一种欣慰的感受,在没有执行紧急任务或遇到特殊情况时,他们一般都选择与群众一同排队,并不会刻意去使用“军人优先”的特殊权益。此外,官兵们还表示,当下“军人优先”在社会上受到种种冷遇,也让他们在面对“军人优先”时心存畏惧,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军民矛盾和纠纷,维护军人严于自律的良好形象,大多数情况下官兵们并不会去主动选择享受“军人优先”窗口服务。

(二)道德“绑架”,官兵们不敢用

在调查期间,不少官兵谈到,“军人优先”这一优良传统之所以在当今社会冲击不断、饱受质疑,官兵们之所以在面对“军人优先”时心存畏惧,急需时却不敢用,与负面舆论有很大关系。网络媒体上,一些公知和所谓的“大V”,为了炒作所谓的新闻热点吸引粉丝,或者出于抹黑军人、制造军民矛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官兵正当行使“军人优先”权益故意发难质疑,故意混淆视听、断章取义、臆断曲解,诱导网民对官兵进行道德“绑架”,实施“先捧后杀”,并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刻意放大负面舆论,使官兵更加不敢轻易行使自己原本正当的优先权益。

(三)执行不力,官兵们不能用

只要稍一留意,在车站、医院、机场和银行等一些公共服务场所,有的地方的“军人优先”窗口或标牌踪迹难寻,有的地方“军人优先”售票窗口形同虚设,与其它普通窗口在功能使用上别无二致,只是摆上一块标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当有军人因有急事想去行使“军人优先”权益时,要么因其他人员正在该窗口办理业务而难有军人的“插足之地”,要么就是有群众和工作人员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无端指责军人“搞特殊”,官兵们面对“军人优先”往往只能无奈止步,有的甚至因此影响执行紧急公务。

二、“军人优先”的出路

崇尚军人、尊重军人、优待军人,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说,“军人优先”在当下社会所遇到的种种困境,既有思想认识层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地方党政部门和群众的因素,也有军队自身的原因,需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源头施策、综合治理,确保“军人优先”这一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重放光彩。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调查与思考,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要深化国防宣传教育,莫让“优先”成“忧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军人优先”要落实,关键在于社会和群众对国防法规的深入了解和对军人价值的普遍认同。因此,军地双方要十分重视抓好国防宣传教育,特别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国防法》《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国防法规,大力宣扬军人在卫国戍边和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拥军爱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军地双方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和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有效引导社会舆情,主动化解和消除各种负面声音,不断汇聚有利于“军人优先”落实的社会正能量,积极构建有利于军人依法行使“军人优先”正当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环境,帮助官兵消除各种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舒心地享受到国家和人民为军人提供的“军人优先”服务。

二是要抓好制度刚性落实,莫让“优先”成“摆设”。在一些地方“军人优先”之所以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与这些地方对“军人优先”执行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军地双方要加强沟通协调,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来说,要强化对《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相关制度法规的监督执行力度,要把“军人优先”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双拥共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加强刚性执行、检查、监督和考评,坚决防止“军人优先”制度图形式、走过场、虚应付,让“军人优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作为军队来说,对于官兵在行使“军人优先”权益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也要主动掌握了解,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反馈,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落实意见和建议,军地协力解决“军人优先”落实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军人优先”政策制度健康发展。

三是要提升军人纪律素养,莫让“优先”成“特权”。作为军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享受“军人优先”待遇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纪律素养。比如,在使用军人优先窗口时,我们应主动出示相关证件,注意礼节礼貌;在没有特殊情况或紧急任务时,尽可能减少使用“军人优先”服务;在遇到群众或者服务人员一时的不理解时,要多从大局考虑,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冷静,正确应对,妥善处理,防止产生军民纠纷和激发矛盾。同时,军队内部各单位要通过积极开展“顾大局,守纪律,树形象”等专题教育,引导官兵尽可能站在群众切身利益角度想问题,不能随意拿“军人优先”做挡箭牌,耍“威风”、摆“特权”,注重时时处处维护军队声誉和军人形象。

总而言之,“军人优先”制度的执行,事关军政军民团结大局,事关广大官兵切身权益的维护,切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认真研究新问题,切实推动“军人优先”落到实处。

策划编辑:何文光 刘李杰

来源:解放军报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