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航母发展看中国航母未来走向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李杰责任编辑:康哲
2016-01-19 10:45

“卡尔·文森”号属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自1982年3月起正式服役。

我们既要借鉴美军、俄军等强国军队的发展经验教训和军事变革举措,又不能不切实际地呆板效仿和盲目攀比。中国的海上力量要迈向深蓝、走向中远海,要加速推进建设“海洋强国”,要更好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保驾护航,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自己的战略目标,明确自己的战略定力,确立自己今后的建设方向,制定出自己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尽早建成一支武器装备均衡发展、规模适度、战力强大、攻防兼具的海上力量。

而要达成上述目的,作为海军的“两大支柱”——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中国海军核潜艇的起步和发展较早,有一定的数量、规模和经验,但航母目前仅有一艘;“辽宁”号航母属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航母,通过3年的实践,已摸索和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和规律,下一步将按照更科学、更符合规律的方向,加速发展、加速跃进。

在借鉴学习外军先进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来制定中国未来航母的研发发展战略:主要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小步快跑”的原则,全面推进我国的航母事业;在研发和建造自己的航母时,必须运用适当比例的高新技术,但切忌如同美国“福特”级航母那样采用高新技术比例过大(美国超过60%),因为我国缺乏像美国那样的高新技术基础储备,缺乏丰富的航母设计与建造方面的经验,以及缺乏海上试验和训练方面的设施与人才,这样极易走弯路,甚至影响工期与进度。

所以,通过不断学习和逐步摸索,在学习中逐步改进与提高;并在条件具备时适当地加快速度,实现小范围和个别领域的跨越与发展。

在面对一些具体技术问题时,笔者认为,一定要“因况制宜、区别对待”。例如,今后中国发展航母究竟是以大中型为好,还是以小型为好?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军方和海军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统一意见:作为一个有着全球利益的强国,活动于全球海洋的航母,如果吨位过低、体积太小,势必导致载机数量有限,各种装备和武器不全,其作战功能将大打折扣。

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的不断拓展,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远海海域的活动距离越来越远,且频率日渐加大,为此,中国海军迫切需要且也有必要设计与建造大中型航母,以满足未来海上作战和行动的要求。

再比如,航母舰载机的起降方式也是一个世人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舰载机的出动频率和海上作战效能。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航空母舰舰载机不外乎采用三种起飞方式:滑跃起飞方式、蒸汽弹射方式和电磁弹射方式。

“辽宁”号航母采用的是滑跃起飞方式,相对而言,这种起飞方式下,舰载机出动率较低,两机之间的间隔时间较长,对战况日趋复杂、战机稍纵即逝的未来海空战场来说,十分不利。

因此,今后中国的航母舰载机绝不会仅停留在滑跃起飞方式上。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正在加紧研发和试验我们自己的舰载机新技术。届时,我国航母舰载机出动频率将大幅增加,我海空作战效能也将明显增强。

多年来,动力系统一直是我国舰船和飞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航母的动力系统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在这些方面倾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动力装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时至今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大幅提升,航母的核动力已然没有经济技术障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拥有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动力航母。

目前“辽宁”号航母上使用的是歼-15舰载战斗机,这款舰载机无论是其本身的战斗技术性能,还是总体技术水平,均属于三代机的水平,与美国即将服役的“福特”级航母上准备搭载的F-35C舰载战斗机(属于四代机)状况相比,总体性能水平差距不小:包括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以及矢量推进喷口等诸多方面。但可喜的是,我国的四代机研发步伐非常快,这为新型舰载机的发展奠定了极为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杰系中国三略研究院海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