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指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八个学会”的殷切希望,其中一条就是要学会谦让,在奉献社会、关爱他人中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方法。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地域、性格、家庭差异明显,相处起来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相互之间本应该谦让、包容,但个别官兵却错误地把谦让理解为窝囊,把鲁莽认为是勇敢,喜欢逞匹夫之勇,得一时之快,有的仅仅是一句脏话、一个拳头、一记耳光引发了事故案件,最终损害战友情谊,阻碍部队发展。某支队一中队战士何某因刷碗时不慎将菜汤溅到邻班战士朱某身上而发生口角,两方互不相让,直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感觉受到侮辱的战士朱某怀恨在心,借半夜换哨之机,携枪从岗楼冲下,持枪将战友何某杀害逃跑,后被逮捕并判处死刑。
谦让不等于窝囊,而是一种美德。遇到上面那种情况,就应当想到,同为战友、同志,大家都是怀揣着共同理想信念为之奋斗的同一战壕的阶级弟兄,都是能够在战场上互相依靠、彼此信赖,甚至关键时刻为对方挡子弹的人,如此,退后一步又何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毛泽东同志曾给予朱德“度量大如海”的高度评价,周总理曾遇诸多磨难,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计较别人长短。领袖风范,当为后辈楷模。
谦让不是懦弱,不是妥协,而是懂得愤怒的时机场合。凡事咄咄逼人,动不动就怒火攻心,与人互不相让、争执不下的人,虽暂时赢得了一时的心理畅快,却毁了个人前途,单位利益。只有弯得下腰,谦虚为人低调做事,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能屈能伸的胸怀,方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韩信胯下受辱,成就了大汉四百年基业;司马迁腐刑受辱,写出了流传青史的绝唱;张良拾鞋让老,终成一代开国名臣。可见,弯得下腰是一种实力雄厚的姿态,是一种内心自信的表现。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学会礼让,得理而饶人,就如同黑暗里为自己点亮一盏明灯,将照亮你灵魂前行的道路,成为高尚的人。“仁义胡同”的由来要从张英让邻的故事讲起,据说在清代,桐城县有张、叶邻居,因建房发生纠纷,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家写信请在京当大官的张英出面干预,张英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书后,让地三尺筑墙,邻居见后很受感动,也把院墙后退三尺,为后人留下了“六尺巷”的礼让佳话。
古有张英让邻,今有大将让衔,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在国防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许光达从老上级贺龙元帅得知自己将要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心中深感不安。几经思考后,他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情真意切地自请降衔,中央没有批,他又自请降低了一级工资。毛主席评价他竖起了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历史故事虽已成为过去,但古人和老一辈仁人志士谦让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引人深思。
谦让,是一种力量,但更是一种胸怀。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作者:孙书明 武警北京总队一师政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