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阵痛化为转型动力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保军责任编辑:康哲
2016-01-11 08:50

前不久,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军队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并对院校改革进行了部署。军队院校必须坚决响应习主席号召,以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实践转型的实际行动担当起改革强军的重任。

强军先强校。近年来,我军院校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培养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培训体系不够完善、规模结构不够优化等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体制性弊端、结构性矛盾,必须对院校的规划布局进行一次整体性重塑。

与历次改革相比,这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必然也更多,遇到的矛盾将更加复杂。要健全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必将打破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格局,“抽脂强肌”的转型压力尤为突出;完成从培养单一专业型军事人才向培养“指技合一、军政兼通”军事人才的理念转变,就必须打破传统、革故鼎新,“通经活血”的自我革命极具挑战;解决新毕业学员到部队“水土不服”问题,就必须加强院校与部队的交流协作,对与军事斗争准备贴得不紧、难以适应部队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度再造,清除沉疴积弊的教改任务相当繁重。

除此之外,院校的撤降并改、部分官兵的转岗、机关编制的压缩等在所难免,一些官兵的进退去留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将给院校官兵带来阵痛。在这种情况下,军队院校要做好随时听令而动的准备,以“党有指示,万难不辞”的决心勇气,勇于突破单位和个人的利益藩篱,拿出革命军人应有的政治觉悟、历史担当,勇于牺牲、甘于奉献,自觉承小我之失,专心强改革宏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的阵痛也将是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力。

院校调整改革会有阵痛期,但军事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有空档期。军事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程,军队院校调整改革的成效也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才能逐步凸显。面对改革的政治大考,各级都要亮出鲜明的政治态度,自觉做到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气度,勇于迎难而上、主动承担重任。

完成这一前所未有的改革任务,院校官兵必须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锤百炼浑不怕的担当,始终以改革强军的宏伟蓝图激发官兵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心,用增强能打仗、打胜仗能力素质的使命担当催生锐意创新的强大动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解放军报》2016年1月10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