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青春剧,为青年官兵代言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伟 张力 邓祥辉责任编辑:康哲
2016-01-05 08:46

军旅青春剧,为青年官兵代言

——从电视剧《雪域雄鹰》看军旅影视创作风向

■本报记者 李 伟 特约记者 张 力 通讯员 邓祥辉

《雪域雄鹰》剧照。制作:方 汉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军营,正是祖国众多有志青年的集结地,是磨练他们青春的“大熔炉”。可以说,关注青年官兵,不仅是对当代军营的聚焦观照,更是着眼军队未来发展的期许。从前些年火爆荧屏的《士兵突击》《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等佳作,到去年开播的《青春集结号》《反恐特战队》《雪域雄鹰》,当代现实题材的军旅影视创作很好地秉承贯彻“关注青年官兵”这一理念。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元文化的陶冶、高新科技的引领,必然塑造出一代代不同的青年官兵,这就要求军旅影视的创作者们必须扑下身子,扎进时代浪潮中,深切体会不同时代的生活质感,把艺术创作与时代风貌紧密融合,在青年官兵飞扬的青春印迹中捕捉素材、寻找亮点,真正讲好青年官兵的故事。这方面,去年冬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赢得高收视率的《雪域雄鹰》,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编 者

一部“粉丝效应”强的军旅青春剧,应该是一部极具号召力的征兵广告

作为业内资深军旅剧策划人和制作人,李洋不仅是多部热播剧的幕后推手,也是《雪域雄鹰》的艺术总监。他说:“这些年我参与和监制的军旅青春剧逐渐增多。如果说2006年的《士兵突击》算是军旅青春剧的初探,那么2011年央视开年戏《第五空间》、2012年全国热播的《火蓝刀锋》,以及2015年的《雪域雄鹰》等,标志着军旅青春剧已成为业界风尚。” 

相比英雄传奇、战争风云等题材的军旅剧,军旅青春剧的最大优势是与青年官兵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近,更接地气,更具时代性和感召力。这些年,军旅青春剧在两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一是尝试以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借力现代新媒体技术塑造自信、开放、富有朝气的军队形象。在叙事方式上,《雪域雄鹰》融入了美剧、武侠剧、警匪剧强情节的叙述结构,用符合90后口味的方式,讲述着属于当代青年军人的故事。在《雪域雄鹰》的前期推广中,制作方率先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该剧主题曲《逐梦传奇》MV,在网上引燃相关青春励志话题,为《雪域雄鹰》的开播进行了很好的传播预热。 

军旅青春剧瞄准的受众主要是青年人,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种优势。如何利用这一优势,讲好青年官兵的故事?站在创作的立场,李洋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姿态,以平视而非俯视的姿态与青年人交流对话;二是转换形态,以战争、警匪、武侠等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叙事模式对接军营主题,讲青年人爱看的故事;三是改变语态,以轻松、时尚、朴实的方式讲青年人爱听、想听、听得懂的话。毕竟时代在变,青年人的接受习惯在变,军旅影视剧的创作理念和运行模式也要变,既要坚持积极引导启悟,也要自觉而努力地让观众喜欢。 

一部好的军旅青春剧,应是一部极具号召力的征兵广告。从《士兵突击》《火蓝刀锋》到《雪域雄鹰》,这些剧基本是“年轻人写、年轻人拍、年轻人演、主要给年轻人看”,散发着新时代军营的独特魅力,是一张关于青春奋斗、强军报国的亮丽名片,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粉丝拥趸,在年轻人中拥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具有很强的“粉丝效应”。李洋总结自己多年参与军旅影视创作的经验和心得,认为“军旅青春剧的核心命题是展现新时代青年官兵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定能成为整个时代正能量作品的重要类型,在荧屏内外繁荣发展”。

一部追求“高颜值”的军旅青春剧,当然能呈现出一道独特的军营风景

影视艺术创作非常注重视觉的呈现和表达。随着影视工业的发展进步,观众对影视剧的“颜值”有了更高的期待。而军旅青春剧追求“高颜值”,不仅仅是剧中军人角色的帅气阳光,更为观众展现出独特的军营风景。不同地域的军营、不同军兵种的军营都有各自独特的人文色彩和景观风貌。这些区别给军旅青春剧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差异化”和各具特色的丰富素材。

电视剧《雪域雄鹰》将视角对准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服役的特种兵战士,全方面反映了高原山地特种兵的训练、生活,唱响了“不残酷、不青春”的青年军人成长赞歌。“《雪域雄鹰》的原始策划和创意要追溯到2008年。这部剧是根据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获奖话剧《生命高度》改编而成。”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雪域雄鹰》总制片人袁宏说。 

话剧《生命高度》中将地域背景珠穆朗玛峰的最高海拔高度比喻成生命的高度,成为中国军人坚守信念、铸牢军魂的一个精神象征,这一价值力量正是该剧的“魂”。《雪域雄鹰》与许多军旅剧不同的是,描写的是高原山地军营,把一批年轻人放在雪域高原,不仅要经历严苛的军事训练,更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重重障碍,最终成长为优秀的高原特种兵战士,故事具有独特性。 

该剧原来叫《8848》。从蕴含的意义上来说,“8848”指的是一个海拔高度,标明该剧特定的地域色彩,比如“雪山、高原、藏地、珠穆朗玛峰”等等,从而给观众展现出壮美的高原军营风景。这也正是《雪域雄鹰》在视觉呈现上的精彩之处。 

为了展现雪域高原的鲜明特色,该剧大多数场景都是在青藏高原实景拍摄,并到海拔5千多米的卡惹拉冰川长时间取景拍摄。戏里戏外,年轻演员身上那股高原军人的勇武本色,离不开艰苦的高强度训练。剧中主演除了完成正常拍摄任务外,为保持身材,更为了攀上更高山峰拍摄,他们每天都坚持高强度健身训练。每天清晨,队员们背负战斗背囊完成负重训练。随后,根据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或在沼泽泥潭或在寒冷冰河中,队员们赤膊上阵,连续完成俯卧撑、举圆木、举弹药箱和抗摔打等多个超强度训练科目。到了下午,队员们还要完成射击训练、立姿据枪训练、侦察训练等一系列超高难度训练。正是有这等辛劳付出,演员们在剧中用热血青春演绎出生命高度,非常真实地展现了高原军人的精神风貌。

一部“正能量”爆棚的军旅青春剧,必定是一个嵌入军人使命的好故事

优秀的军旅影视剧,总有一些意义深刻的话语打在人的心坎、直击作品主题。电视剧《雪域雄鹰》响亮喊出了“为国而战”的口号,这是全剧的核心主题所在,也凝聚起剧中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剧中每一段生活的叙述、每一场战斗的描写、每一个情节的展开,都紧扣这一主题,让能打仗、打胜仗的气息扑面而来。 

该剧出品人、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李西宁说:“在时代语境和传播方式都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背景下、在文艺日臻市场化带来的娱乐喧嚣中,军旅青春剧必须摒弃浮躁,在融入时尚元素的同时,必须坚守主流价值观,把军人使命巧妙地嵌入故事情节中。”

在《雪域雄鹰》一剧中,描写了一场发生在雪域高原上的战斗:一群由境外退役特种兵组成的雇佣兵,以偷盗藏羚羊为掩护,欲窃取我核心军事机密。荣宁、乔二、鲍大志、方几何、高海拔等90后战士奉命组成“杀破狼”小组,在雪鹰大队大队长袁野的带领下,与敌人斗智斗勇,经过血与火的战斗考验,最终战胜敌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雪山的圣洁。“为国而战,战无不胜”正是“杀破狼”小组在训练和战斗中喊出的铮铮誓言,是他们内心深处对军人使命的理解。一句“为国而战”贯穿全剧,成为激励雪鹰战士浴血成长的精神灯塔。 

在《雪域雄鹰》中,理想信念的传承,为观众带来了一剂“精神钙片”。该剧展现了老中青三代西藏军人形象,剧中的军区副司令员“袁十八”是老十八军的后代,属于第二代西藏军人。他身上具有老一辈军人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崇高风范,是典型的“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老西藏”。袁野、姜原原、雪山之鹰和莫军是第三代西藏军人,他们深受世界新军事变格的影响,胸怀强军兴军的忧患意识,有勇有谋、敢打敢拼。到荣宁、乔二这一批是第四代,他们身上具有90后年轻一代的特质:敢爱敢恨、率真浪漫,同时具有强烈的自我主张、创新意识和个性舒展。从老十八军后代到90后新兵,三代高原军人传承军人使命、接力革命精神,展现了当代青年官兵的崭新姿态和形象。 

看完电视剧《雪域雄鹰》,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点评道,从故事形态方面看,《雪域雄鹰》将青春生命和军人使命紧紧维系在一起,不仅展现出青春的多彩与坚韧,又让故事本身具有了超越性,展现出每一个担负使命的青年官兵的精神高度。这一主题的准确表达,不仅是当代军人价值观的映照,更体现了军旅影视创作者的艺术自觉。 

(《解放军报》2016年1月03日 05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