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塑“不惜命”的血性担当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洪江强责任编辑:康哲
2015-10-14 03:29

宋高宗问岳飞,怎么才能社稷安定?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正因有“不惜命”的血性担当,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千古流芳。“不惜命”的血性担当是战斗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军队能打胜仗的关键因素。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必须锻造英勇无畏、敢打敢拼的人民军队,造就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厚植信仰筑牢血性之魂。血性是信仰的外在注解,信仰是血性的内在驱动。“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信仰不是一时冲动,需要长期厚植。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牢屋固,柱折屋塌。不可否认,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攻击和社会多元价值影响干扰,出现了一些思想“亚健康”、信念“伪忠诚”等问题,必须及时净化灵魂祛除虚火,剔除“假血性”,锻造“真血性”。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当务之急就是要紧跟习主席思想步伐强化理论武装,提高理解之力、增进笃信之情、发掘信心之源,把绝对忠诚融入官兵灵魂血脉,转化为统一思想的“魂”、指导行动的“纲”,转化为知战的智慧、敢战的勇气和胜战的信心。

献身使命催生血性之责。血性支撑使命,使命催生血性。军人只有不断强化献身使命的政治自觉,才能获得激扬血性的原动力。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个高度警惕”依然是国家安全面临的最现实挑战。和平,既是对军人的最高褒奖,也是血性致命的腐蚀剂。长期和平环境,难免滋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松懈麻痹,少数官兵存在当“太平官”“和平兵”,“任期内打不了仗”“打仗也轮不上我”等思想。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面临“能否打胜仗”的时代拷问,必须常态开展职能使命和形势战备教育,帮助官兵搞清“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强化“随时准备战”的血性担当和练兵动力。

练硬本事支撑血性之基。血性,追求的是胜利,指向的是打赢,不是以卵击石的死打硬拼,也不是心系红颜的冲冠一怒。没有本事,血性便缺乏底气。“不惜命”并非不珍惜生命,而要练精本领减少伤亡。古人云:“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面对多年没有打仗的现实,只有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研透,把战争最本质的元素融入实战化训练,让官兵接近打仗本来面目练兵备战,在“你死我活”“真刀真枪”的比拼中激发“不惜命”的血性,实现从操场到战场的无缝链接,练就敢打必胜的过硬本领。

涵养虎气砥砺血性之胆。血性,就是热血骤然涌向胸膛的一刹那所表现出的慑人虎气。勇为兵本,气为兵神;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无论是抗洪中无畏的血肉堤坝,还是抗震中忘我的生死竞速,无不彰显了军人临危之际迸发出的一往无前、超越生死的血性担当。英勇善战的部队是打出来的,血性十足的官兵是练出来的。只有平时积蓄能量,才能有战时的瞬间迸发。血性的历练要靠多样化军事任务淬火,必须用好实战这块“磨刀石”,让官兵在遂行“急、难、险、重”任务时,直面血与火、苦与累、生与死的考验,砺胆激气,激发斗志,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一股冲劲、一股激情,洋溢高昂的战斗精神。

文化熏陶孕育血性之光。文化是精神的火炬,先进军事文化是催生血性的“号角”,能激发比武器更锋利更持久的无形战斗力。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武德文化,有着深厚的血性文化根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等震撼诗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等感人故事,让人热血澎湃。传统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赓续不绝,丢了根、忘了本,就会迷途失向。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敬畏历史读懂历史,在深刻汲取革命先辈的英雄精神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感悟红色记忆中蕴含的血性源泉、精神谱系,铸就铮铮铁骨,让血性融入每一个细胞、奔流每一条血管。

——摘自作者在集团军党委机关关于“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上的交流发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