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个“边际效应”概念,意思是人的情感兴趣会随其对某一事物的接触次数的增多而递减。这个理论启示我们,投入大未必产出就大,投入多未必效益就高。
打仗,离不开火力打击。使用火力,人们总喜欢全覆盖、多覆盖,不管三七二十一,炮弹就如暴雨般地倾泻在目标点上。但如果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就可打掉敌人的目标,却非要用两枚、三枚,那么就是极大的浪费。
打仗,离不开兵力突击。动用兵力,人们总希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管战场容量多大,往往就是万人千车、漫山遍野。但兵力密度并不同作战能力永远成正比。当兵力密度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再加大兵力投放数量,将起不了多少作用。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素有“制胜”与“致胜”之分,“惨胜”与“巧胜”之别。尽管都是以胜利而告终,付出的成本却有很大不同,关键看能不能做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牛刀杀鸡固然很好,但决不意味着不讲刀法。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战争效益中有许多“临界点”“质变点”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把握。
机械化战争的法则是“大吃小”“多吃少”,而今天越来越让位于“快吃慢”“精吃粗”。有时候,能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先敌摧毁,远比集中兵力、兵器的多少更具有决定意义。新的战争法则,呼唤新的练兵理念、用兵观念。如果还是光讲出动了多少兵力、不讲节省了多少人力,光讲消耗了多少弹药、不讲命中了多少目标,光讲训练了多少时间、不讲单位时间内训练质量提升了多少,那是绝对不行的。
一位军事家说过:“历史上也许没有一个指挥官能随心所欲地想要多少兵力就有多少兵力,所以节约使用兵力长期以来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作战原则。”面对瞬息万变、波诡云谲的现代战场,平时养成珍惜兵力、苦练精兵、灵巧用兵的素养和习惯,关键时刻才能收到以一当十、一锤定音之效。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司令部编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