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别小看了军旅人生的“3厘米”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罗辑责任编辑:康哲2014-12-04 03:17

别小看了军旅人生的“3厘米”

——退伍留队季写给战友们

在我国东部,生长着一种毛竹。这种竹子在头4年里总共只会生长3厘米,然而从第5年开始,将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后就会长到15米。其实,在头4年,毛竹看似生长缓慢,它的根在土壤里却已延伸数百平方米,为后面生长所需养分做足了准备。如同毛竹一样,人也需要一个储备能量、积攒力量的“3厘米”成长过程。

相比其他成长环境,军旅生涯的“3厘米”或许更枯燥、寂寞和漫长。对于部队大部分岗位而言,封闭式管理、简单重复的训练生活,没有影视剧里演的、小说中写的那般惊心动魄、激情浪漫,让一些战友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一点长进都没有。即便学到一些军事专业技能,也会存在今后“用不用得上”的疑问。

对于绝大多数青年官兵而言,当兵是远离父母、走出校门、独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兵之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成年后另一个“人之初”。所谓“成人不自在”,这种“不自在”,源于一个人走向社会后将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接受更多法纪道德的管理和约束。而这其中所必须具备的吃苦、忍耐、坚毅、服从等精神品质,恰恰可以从部队生活中整理内务的被角中“抠”出来,从挺拔的军姿中“站”出来,从挑战体能极限中“练”出来,从亲如兄弟的战友感情中“处”出来。

因此,上过军校的柳传志坦言“是军营塑造了我”。汽车兵出身的王石感慨“部队生活的磨砺对于我日后的成功是有巨大价值的”。当过侦察兵的王健林直言“军人出身与成功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作家二月河、莫言更不止一次满怀感恩地谈及自己当年的从军经历……可见,当初那段看似平淡无奇的“3厘米”军旅成长过程,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培植了他们思想的、精神的、素质的强大“根系”。

而对于那些立志扎根军营的同志而言,更应清楚认识到这“3厘米”的成长或许比4年还要长得多。宗道辉在成为“全能士官”前,驾驭新型空中突击装备累计2100多小时,完成试飞任务135次;“三栖精兵”何祥美仅接受大小各类考核就多达上千次;模范连长刘珪为练好一个“踹门”动作光作战靴就踹坏了十几双……他们用最终的荣誉和辉煌,诠释了“3厘米”成长经历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而苦守南沙岛礁20余年的气象工程师李文波,坚守大漠小站20年的军事代表处参谋彭颜龙,扎根大山28年的雷达仓库高工刘茹……他们虽长期默默无闻,却用执着和忠诚书写了“3厘米”的成长经历所能积累的人生厚度。

眼下正值退伍留队季,站在军旅人生的十字路口,即将离开的同志不妨认真回顾总结一下自己,请坚信在军营中这段“3厘米”甚至更“矮”的成长经历,已为你日后的枝繁叶茂培育了强大根系。而留队的同志也不要认为可以老兵自居,在这片日益肥沃的军营土壤中,还须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展得更远,才能吸取更多成长所需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