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座影响中国历史的军校)
今年距离黄埔军校建校已90周年,距解放战争结束也已60余年,但有一批对军史孜孜以求的人,以各种形式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当我读到军旅作家李金明近60万字的《黄埔对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时,不仅感佩史料的丰富翔实,更感受到全书的厚重。
黄埔军校的成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孙中山在屡遭挫折之后,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办一所革命的军校,建立一支革命的队伍。当时,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一批共产党人都投身于此。
早期的黄埔军校,聚集了共产党的大批精英,其中校本部领导、教官有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聂荣臻等。还有学生徐向前、黄公略、陈赓、卢德铭、王尔琢、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周士弟、朱云卿、唐澍、刘志丹、潘忠汝、吴光浩、林彪、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陈奇涵等。
当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将共产党人打进血海中时,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与国民党反动派分道扬镳,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国民党的很多将领,都出自黄埔军校,这些黄埔师生成为双方战场上的主要将领。出自黄埔的那些红军将领,在理想和信念的鼓舞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反“围剿”中,他们在炮火中坚守、冲锋。强渡嘉陵江中有他们的身影、强攻腊子口的战斗中有他们的喊声、陕北苏维埃的布告上有他们的姓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演绎了一场理想和信念的凯歌。
《黄埔对决》以史诗般的手笔为我们记录了这段历史,再现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黄埔军校生的生死对决……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一座黄埔军校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在我的印象中,军旅作家李金明是一个认真而勤勉的人。上世纪80年代,他在河北省军区征集党史资料,很快就喜欢上这项工作。小时候听来的那些打鬼子、端炮楼的故事,一下子在他脑海中被激活了。他要弄清青纱帐、夹壁墙、地道战的来龙去脉,于是开始研究军史。到军区工作后,他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还经常外出采访,作了近200万字的访谈笔记。他通过各种途径结识的老红军、老八路,成了他家的常客。为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他还想方设法采访国民党将领和军官。
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在审读《黄埔对决》时说:“该书观点正确,脉络清晰、史料丰富,可读性较强。”这段评价,我觉得是中肯的。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反映,对历史人物的客观描述,对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为读者全面了解黄埔军校提供了一个通俗读本。
李金明过去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晋察冀军民征战纪实》《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华北剿匪纪实》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不断再版、加印。相信他的这部新作,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优秀的精神食粮和一份以史为鉴的教材。
(《战友报》2014年10月2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