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实力地位已经完全不同。80年代我国不是两极格局中的一极,而如今则成为两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方。仅从资金这一个角度讲,当年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由于没钱花,所以引进外资成为首要战略利益;而如今,我国面临的是巨大外汇储备压力,由于钱花不出去所以要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建设银行。在我国国家首要战略目标定位于实现民族复兴、国际安全威胁不断扩大、中国国际责任论的舆论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讨论不区分敌友的外交还能否有当年那种维护国家利益的效力。
与各国都友好不符合客观规律
国际社会是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仅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且,一些国家对国际社会构成安全威胁也是经常现象。故此,即使从理论上讲,一国有可能不与任何国家为敌,但却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与各国都友好。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是与世界各国都友好的。不仅大国做不到,连瑞士这样的中立小国也做不到。客观的国际政治规律决定,只要有国家存在,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一国与世界各国都友好是不可能的。瑞士是个中立国,在二战时它虽然没有采取对抗德国的行动,但它也不愿与纳粹德国结为友好国家。叙利亚的一部分反政府军事力量于2013年成立了“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现在更名为“伊斯兰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它是恐怖主义组织,瑞士也不能与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和本国的国际形象,小国和弱国尚不能与各个国家都友好,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责任的大国就更做不到。大国比小国更需要依靠道义形象来维护其战略利益,因此,更不能不分好坏地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